妈屿岛,是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汕头市东南出海口(北纬23°20',东经116°45')的岛屿,国家4A级旅游景区,距市区3.6海里,北距大陆0.2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体略呈三角形。全岛最高处海拔46米,岛上大部分是山坡地。旧时渔民出海经此岛祭拜妈祖,祈求出海顺利,又必备活鸡,祭拜后就地放生,故妈屿岛又名放鸡山。截至2020年,妈屿岛上人口大约1974人,501户。妈屿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清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也称“常关”。194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汕头,妈屿岛也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妈屿岛有了正式的行政设置。2020年5月11日起,汕头市开通往返妈屿岛的公交专线。2024年7月,妈屿岛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汕头市第8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岛上有潮海关、老妈宫、新妈宫、东海普陀山寺、双忠庙、土地庙、友谊亭、醉潮楼、鹿屿灯塔等景点。
历史沿革
妈屿岛,位于汕头港出海口处,妈屿“下宫古庙”,俗称妈祖宫,共2座。清咸丰元年(1851年),就有外国商船开始停泊在妈屿岛,将这里作为中转站,与内地商贩做买卖。咸丰三年(1853年)由于潮州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贸易发展加快,粤海关在妈屿岛设立海关称为“潮州新关”,原庵埠总口及其所辖各口均划归潮州新关管辖。清咸丰三年(1853年),粤海关在妈屿岛设立潮州新关,也称“常关”。1620年南澳街道副总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妈祖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汕头市开埠后,清政府在岛西侧设立潮海关。直到1863年,汕头开埠两年后,潮州新关才迁入汕头市区。同治四年(1865年),潮海关也从妈屿岛搬迁至居平路办公,妈屿岛的海关使命便告一段落。清嘉庆元年(1796)香火传到台湾新竹县穹林乡五和宫(天后宫)之祖庙。1928年由汕头市总商会发动扩建。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接管汕头,妈屿岛也进入了新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妈屿岛有了正式的行政设置。1982年12月,设立妈屿旅游风景区管理处,作为接待游客的单位,并开辟“汕头广场-妈屿一鹿屿”旅游专线。1983年,普宁旅泰侨商张伯花捐资修。1988年,汕头市政府将两座胪山古庙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卢惠正先生牵头成立了重建天后宫古庙理事会,向海内外发出《缘启》,共募集资金百余万元,将旧庙162平方米,扩建为335平方米,于1993年初竣工。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妈祖宫。1994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妈宫理事会筹资23万元,新加坡华侨捐资35万元,共筹集58万元,由汕头市工艺美术学校设计,聘请福建省惠安县崇武丰源石制场精心刻造,大小108块石雕砌成的下宫古庙娘娘石雕像(高10米、基座2米,共高12米)。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给各地南沙天后宫的公开活动提供了合法的依据。2013年5月由中共汕头市委统战部、市文联指导,市民宗局、区民宗局、珠池街道办事处主办,潮汕妈祖文化促进会、妈屿岛社区居委会承办,汕头海外联谊会等单位协办,汕头市隆重举办了汕头市首届妈祖文化节活动,众多华侨和台湾同胞参加。2020年,汕头站至妈屿岛双向公交线路开通。2021年,妈屿社区获评“广东省农房风貌提升十佳名村”。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23年,妈屿社区先后入选市级、省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2024年7月,被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汕头市第8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位置境域
妈屿岛又名放鸡山,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汕头市东南出海口,距市区3.6海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岛最高处海拔46米,岛上大部分是山坡地,没有田园,原先是一个荆棘丛生的荒岛,妈屿岛位于龙湖区海域,地理位置为北纬23°20',东经116°45',隶属汕头市,北距大陆0.2公里,岛体略呈三角形。
自然地理
地质
妈屿岛,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运动,与整个潮汕地区一起,在中三叠世前属华南古陆隆起区,处于剥蚀阶段,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结束古陆隆起发展历史,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演化阶段。晚三叠世处在大陆前缘凹陷带,由于海侵作用,沉积成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早侏罗世及晚三叠世沉积成浅海相碎屑岩;中侏罗世地壳上升为陆地环境,以剥蚀为主;晚侏罗世随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进一步加剧,在断陷盆地以火山强烈喷发为主,形成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早白垩世板块俯冲速度减慢,陆地遭受剥蚀,在内陆盆地沉积红色火山碎屑岩;第三纪地壳上升经受剥蚀;第四纪表现为间隙式上升,经风化剥蚀与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景观。这样,汕头市出露地表的岩石主要有两类:低山、丘陵等隆起高地的基底燕山期花岗石和三角洲平原等下沉地区的第四纪沉积物。
地形地貌
妈屿岛,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汕头市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县(区)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气候
妈屿岛,地处亚热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东北信风带的南缘。冬季常吹东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偏东南风,因此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同时,汕头市夏季还处于西北太平洋低纬度地区热带气旋盛行的区域中。结合汕头市的地形、地貌等,汕头市气候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各不相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
2020年,妈屿岛上人口大约1974人,501户。
人文
妈屿妈祖信俗起源于元代,妈屿原名马屿、放鸡山。元代沙汕头市(今汕头)渔船、商航船不少,渔民船主为求航行安全,专程从福建湄洲妈祖的故乡请来香火,集资兴建妈祖宫祭拜。因路程转远和潮汛关系,携带的熟祭品常常变质,便改为以活鸡荐拜后放生,任其生殖繁衍,使屿上鸡群满山,故马屿自明朝又被称为“放鸡山”。后因拜活鸡放生渐少,加上妈祖宫声名远播,“妈屿”一名便取替了放鸡山。据清代《南澳志》《澄海县志》所述,从明朝起,妈屿很长时间里,名字都称为“放鸡山”,直到清末才写成妈屿,这两个地名,都与岛上妈祖庙蜚声中外有关,至清咸丰年间,不少外国商船停泊妈屿与内地商贩做买卖,随着岛上商贸的日益繁荣,也带旺了妈祖庙的香火,船主和渔民经常到妈祖宫祭拜妈祖,祈求航海安全,商贸顺利。
风景名胜
综述
岛上风景区有潮海关、老妈宫、新妈宫、东海普陀山寺、海龙王庙、石娘娘像、妈印石、观海亭、双忠庙、土地庙、友谊亭、醉潮楼、鹿屿灯塔等古迹新景,是旅游胜地。
主要景点
妈印石
在汕头港出海口,德洲水道北侧,北距陆地约0.3公里。面积0.17平方公里。与鹿屿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势,为汕头市海上门户。因岛上建有妈祖宫得名。昔日渔民出海经此拜妈祖,必备活鸡放生,又名放鸡山。岛上有两座建于元、清的南沙天后宫,故称妈屿码头边的海面上,有一块黑褐色的浮石,据说是当年妈祖普渡渔人化神人海时留下的,叫“妈印石”。岛上最高处海拔41米,成了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的天然桥墩。
老妈宫
老妈宫又称胪山古庙,是历史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市外马路头,与毗连的关帝庙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老妈宫,创于元代(1271-1368),是粤东沿海最早的妈宫之一。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南澳副总兵何斌臣拓新之,其所撰碑记堪称妈庙史学瑰宝,已被重刻嵌墙。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1928年扩建,1984年由港胞捐修,1993年“妈生”日重建落成。庙建筑335平方米,恢弘典雅,富丽堂皇,并筑石牌坊、大戏台、寿星石雕、亭阁、碑廊、放鸡立体嵌瓷台等。
潮海关
1860年设立的潮海关,位于妈屿岛东南,是汕头市开埠的象征,1994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汕头潮海关旧址是侨乡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见证着百载商埠汕头的发展变迁。汕头潮海关旧址建于1898至1922年。汕头潮海关的海关钟楼建成于1921年,是2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红砖洋楼,属西洋新古典建筑风格,走廊环绕四周,正门楼顶镶嵌的大钟为大理石面,黑色罗马数字。2008年,修复后的海关钟楼开辟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向人们无声地述说着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的变迁。
新妈宫
新妈宫创于清。传说来汕办洋行泉州人吴氏,请先生选中老妈宫数十米远处作墓地,吴来看地,忽见一个大香炉,经打听知它是妈宫的,是“自己飞来的”,便带头捐资,经3年多建起新妈宫比老妈宫规模更大。1983年,由市旅游公司牵头,普宁人泰侨张伯花先生捐7万多元,公司也捐约1万元,合力重修。同年,张华云撰、高煜书碑记树于庙前。门壁为清代遗留,由100多块石雕石和规格石砌成,古色古香。龙柱工艺超凡,嵌瓷艳丽精美,木雕巧夺天工。
海龙王庙
海龙王庙位于老妈宫戏台背后,创于清初,咸丰十一年重建老妈宫时修之。1988年,新加坡北海宫主持人张德法,梦海龙王请他回祖国修庙,先返故乡福建省寻庙而无获,后闻妈屿有庙,登岛果然寻获,便发动108名华侨捐资重修之,于1989年11月2日事竣。著名嵌瓷世家许梅三(已故)及其儿子,所嵌双龙夺宝、花鸟、英雄等佳品,熠熠生辉。是当代潮汕地区工艺珍品代表作之一。
望海观世音巨型石雕站像
望海观世音巨型石雕站像落成于1994年5月29日,雕艺高超,面容端庄,惟妙惟肖,其左手拿甘露瓶,瓶口向下:右手执柳枝,拈露洒人间,形象动人。雕像高达12米(含莲座2米),总重10多万公斤,由108块石雕砌而成,当时是由市工艺美校设计,惠安县石雕高手刻后远途载来。其左竖一石灯。又有册形石板刻着诗僧定持所书二诗,韵妙墨妍。
东海普陀山寺
东海普陀山寺在新妈宫东南墙边,创自清隆甲午年(1774)现存大殿后墙,搭篷奉供佛像供善信祭拜,政府宗教部门已批准重建,正在筹资。寺内有两块重要文物碑刻留存,一是“东海普陀山”寺匾,上下小字刻“广东南澳街道标右营把总姚高敬题”、“乾隆三十九年(1775)二月谷旦立”:二是“开山三寺正瑞和公莲位碑,内载正瑞大和尚共创三寺(其一为东海普院山寺)、重兴五寺。东海普陀山寺在新妈宫东南墙边,创自清乾隆甲午年(1774),现存大殿后墙,搭篷奉供佛像供善信祭拜,政府宗教部门已批准重建,正在筹资。寺内有两块重要文物碑刻留存,一是“东海普陀山”寺匾,上下小字刻“广东南澳镇标右营把总姚高敬题”、“乾隆三十九年(1775)二月谷旦立”:二是“开山三寺正瑞和公莲位碑,内载正瑞大和尚共创三寺(其一为东海普院山寺)、重兴五寺修路50余里、修桥70余处,堪称大德。
海关遗址
海关遗址,为营仔山上两座平房。咸丰三年(1853),潮州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贸易猛增,粤海关就在妈屿设海关,筑两座各150平方米平房(市文保单位),因此前在庵埠镇已设海关,故称“潮州新关”,同治二年即1863年迁入汕头市,1901年被潮海关接管。7年后在岛南靠海处,又设立潮海关,由外国人掌管,故也称“洋关”。建一座两层洋楼为洋人头目税务司等住所(2002年被拆),附近再建两层大洋楼为海关人员住所(俗称“引水楼”,1991年因属危房被拆)。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文史广东.文史广东.2024-06-18
龙腾街道概况.汕头市龙湖区龙腾街道.2023-12-20
【聚焦“百千万工程”】妈屿社区:“麻雀变凤凰” 打造特色海岛渔村.龙湖区人民政府.2025-10-01
妈屿岛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汕头海岛游全面升级.汕头市人民政府.2025-10-01
三下乡 | 与生态环保共存,与红色文化同在——第四分队.广州商学院会计学院.2024-08-12
妈屿岛公交专线今起开通.汕头市人民政府.2025-10-04
发扬妈祖大爱精神 凝聚海内外发展力量——妈屿天后古庙及娘娘石像简介.龙湖区人民政府.2025-10-01
妈屿妈祖信俗(区级非遗项目).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2025-10-01
通讯:探访海外游子家乡记忆 汕头百载商埠印记潮海关旧址.中国新闻网.202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