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忧郁》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创作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202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余泽民翻译的中文译本。
《反抗的忧郁》讲述了远道而来的“鲸鱼马戏团”驻扎在城里的科舒特广场,为城市带来一系列奇怪异象的同时也使之弥散着关于暴力的传说,可悲的是,传说终成现实,小城里的人因为迷失在马戏团领导者“王子”的谣言和谎言中,打破平静,发动暴动,使城市的一切都成为废墟,虽然暴力终被制止,但是小城里的人们也都深陷心灵的枯井的故事。
1993年,《反抗的忧郁》获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2000年7月12日,由其改编的电影《鲸鱼马戏团》上映。2023年12月2日,由其改编的歌剧《瓦卢什卡》进行全球首演。
创作背景
自1882年弗里德里希·尼采大声疾呼“上帝死了”之后,西方以基督教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渐渐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在之后的100年里加速了这种瓦解,及至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完成《撒旦探戈》和《反抗的忧郁》的时代,他已经深深意识到历史的不断循环,而且在这种循环中,世界的意义往往被消解。
出版历史
《反抗的忧郁》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创作于1989年的长篇小说。
202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反抗的忧郁》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是匈牙利编剧和小说家,代表作品包括《撒旦探戈》《战争与战争》《反抗的忧郁》等。1985年,他的首部作品《撒旦探戈》在文坛备受赞誉。1987年,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凭借德国文化交流基金会的奖金移居柏林,并获得了国际文学圈的关注。1993年,拉斯洛凭借小说《反抗的忧郁》获得德国年度最佳文学作品奖。
1994年,拉斯洛与匈牙利导演陶尔·贝洛合作改编的7小时史诗电影《撒旦探戈》,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90年代末与汉学家妻子结婚以后,他曾频繁访问蒙古、中国和日本,并于这一时期出版了《乌兰巴托的囚犯》《战争与战争》《西王母的下凡》等经典作品。2004年,拉斯洛获得科苏特奖——匈牙利最重要的文学奖。2015年,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2025年10月9日,拉斯洛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紧急情况
小说第一部分的题目是“紧急情况”。讲述弗劳姆夫人乘车返乡后,看见一张关于“世界上最大的巨鲸”的广告牌,与此同时感受到了城市的异样。当她回到家时,艾斯泰尔夫人来寻求帮助,希望弗劳姆夫人的儿子瓦卢什卡能够通过个人情感“唤醒”她丈夫艾斯泰尔先生以“拯救”城市,遭到拒绝后艾斯泰尔夫人自尊心受到伤害,第二天早起又亲自来请瓦卢什卡。
韦可麦斯特和声
小说第二部分名为“韦可麦斯特和声”,是小说的主体。主人公瓦卢什卡在小酒馆引导众人表演太阳系的天体运动直到后夜,然后经车站、广场回家,见到来请他帮忙的艾斯泰尔夫人。在来到艾斯泰尔家后,他和艾斯泰尔一起走向科舒特广场,看到因“鲸鱼马戏团”而窃窃私语的人们。出于好奇,瓦卢什卡开始偷听马戏团团长关于“暴动”的呼吁,不得不因为恐惧将“预言”通知给大家。与此同时,艾斯泰尔像是先知一样封起自己家里的门窗,并进一步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暴动开始,瓦卢什卡不知不觉参与其中而变得身心俱疲,最终经哈莱尔指点与警察局长的两个儿子一起沿铁路逃遁。
墓前致辞
小说第三部分名为“墓前致辞”,以“暴乱被制止,弗劳姆夫人在打砸中去世”作为结局。艾斯泰尔夫人在小说结尾处摇身一变,成为女书记,名望“将她推到了反抗运动的领袖位置”。遗憾的是,小城并没有因为“暴乱”被制止而存在任何向好的迹象,艾斯泰尔夫人虽然赢得上位,其代价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黯然落幕,而且,城市从毁灭走向新的毁灭。小说最后,拉斯洛用长达五页半的篇幅完成了弗劳姆夫人尸体的化学分解描述。如果说人的血肉是一座帝国,那么到了最后,尘归尘,土归土,恰然印证了艾斯泰尔关于世界与生命的预言。
角色介绍
瓦卢什卡
瓦卢什卡是弗劳姆夫人的儿子,也是小说的主人公,职业是送报员。他思维发散、缺少主见、人云亦云,在不知不觉间参与进了暴动,致使自己身心俱疲,后经哈莱尔指点,他与警察局长的两个儿子一起沿铁路逃遁。他的形象代表了普通人在历史选择面前的“集体无意识”与随波逐流。
弗劳姆夫人
弗劳姆夫人是瓦卢什卡的母亲,善良温柔却屡遭厄运,最终在打砸中去世。
艾斯泰尔
艾斯泰尔是一位钻研音乐的隐遁校长,也是小说中的“先知”,为人博学而真诚,主观上因为对世界的认识与大部分人格格不入而与社会断联。他的思想对瓦卢什卡有深刻影响。
艾斯泰尔夫人
艾斯泰尔先生的夫人,屡次想让其先生“回归正轨”来拯救世界,最终通过招摇撞骗成为女书记,领导反抗运动。
主题思想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想要通过《反抗的忧郁》告诉读者,世界的无序状态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是一个天然的循环,没有必要因此而悲观。因此,在这部小说中,读者既找不到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人,又找不到具有终极意义的世界。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狂史》中所谓的“疯癫诸相”,超越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人物设定本身就给世界带来了某种不安的因素,他们反抗,他们忧郁,他们成为那个混乱世界和时代的最小单元,理性不复存在,秩序随即湮没。另一方面,由人物构筑起来的社会和世界同样难以理解,在这个如世界末日般凄凉的城市,天气寒冷、异象不断、色调幽暗、关系凉薄,人们不知道已经、正在、将要发生什么,无论城市有无政府管理或经营,都已经处在失去控制或自控能力的边缘。在拉斯洛那里,“世界最本质的自然状态就是混乱”,小城的秩序俨然成为世界秩序的象征。
艺术特点
先锋性质
从艺术上说,《反抗的忧郁》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在创作的过程中依然将小说创作视为一种文学实验,在1989年,这种实验是相对先锋的。拉斯洛洋洋洒洒用几十万字虚构一个本不存在的“事件”本身也在践行“文学即想象”的古老箴言,比如,弗劳姆夫人乘火车回家的场景之所以被他描摹得如此细致而深刻,就是在通过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式的真实性建构这种想象。此外,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其惯性的影响,拉斯洛同样在小说中运用了诸多后现代主义创作观念,比如象征和隐喻的修辞格,水塔摇晃、教堂异响、老树倒伏,都与《圣经》中世界末日的场景颇为相似,无疑是对小城新旧时代更迭的隐喻;再如小说中存在诸多用以阐释文本并被加上括号的长句子,在形式上增强了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张力,又凸显出文本的多义性和复杂性。这些并非孤例,但却都在使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成为匈牙利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同时塑造着他自己的文风。
长句语法
长句子已经成为拉斯洛的文学标签,以至于在《反抗的忧郁》的第一页,就出现了长达八行的超长句,这固然存在匈牙利语作为较难习得语言语法本身的原因,但同时拉斯洛将这种语法发挥到了极致,他似乎深知,只有长到极致的句子才能使故事“慢”下来,并降低读者的阅读速度,进而在诠释学的意义上使小说更为深沉。
所获荣誉
以上仅列举部分
衍生作品
电影
导演陶尔·贝洛根据《反抗的忧郁》拍摄了剧情悬疑类电影《鲸鱼马戏团》。该电影前后制作长达四年,只有39个镜头,于2000年7月12日上映。
歌剧
2018年,匈牙利国家歌剧院委托彼得·厄特沃什进行歌剧创作,彼得·厄特沃什将《反抗的忧郁》改编为歌剧《瓦卢什卡》。该剧于2023年12月2日全球首演。
《反抗的忧郁》.中国作家网.2025-10-09
反抗的忧郁.豆瓣.2023-04-27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反抗的忧郁》:他的复杂已然足够.中国作家网.2025-10-09
鲸鱼马戏团的剧情简介.豆瓣电影.2025-10-09
瓦卢斯卡.operavision.2025-10-09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改编的电影曾亮相浙青周.钱江晚报-搜狐网.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