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扁平足
编辑:浩

扁平足(flatfoot),又称平足症,俗称“平板脚”,是由于足部骨骼、关节和韧带结构的异常导致足弓下陷甚至消失,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该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并发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导致下肢疼痛、无力、行走受限等临床症状。

扁平足根据体征,可分为可复性(柔韧性)平足和固定性(僵硬性)平足;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症状性平足和无症状性平足;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平足和获得性平足;根据年龄,可分为小儿期平足、青少年期平足和成人期平足等。该病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与家族遗传史有关,后天性主要是因外伤、骨折、肌腱损伤导致的。该病的临床表现为行走时感到疲劳无力,踝中部和中足在负重后的疼痛和肿胀等。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辅助检查有X线检查、足印法等。

扁平足的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固定方法、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等,常用药物有健步虎潜丸、刺桐汤、八仙逍遥汤等,功能锻炼包括用足前部着地行走、加强足跖屈训练等,手术方式主要有跟骨内移截骨术、外侧柱延长术等。为预防扁平足,不建议过早教幼儿走路。通过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和各种矫形支具的使用,一般均能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分型

关于扁平足有较多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体征,可分为可复性(柔韧性)平足和固定性(僵硬性)平足;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症状性平足和无症状性平足;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平足和获得性平足;根据年龄,可分为小儿期平足、青少年期平足和成人期平足等。

根据体征分类

1.可复性扁平足

站立状态下,体重负荷会导致足弓出现塌陷或消失的现象,而当负荷解除后,足弓结构又能恢复正常。这种类型的扁平足主要归因于足底脂肪组织的堆积以及肌肉和肌腱力量的薄弱,这在婴幼儿阶段尤为常见。多数婴幼儿在出生时,足弓处于较低位置,而超过30%的婴儿出生时存在跟骨外翻现象。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成熟,在10岁左右,足弓结构逐渐趋于正常,多数情况下无须通过手术治疗来干预。

2.僵硬性扁平足

无论是否进行负重,足弓塌陷或消失的情况均有所发生。这种类型的扁平足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主要是由形成足弓的跖骨、舟骨、楔骨之间的相互位置发生改变所引起。若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受限且出现跗骨疼痛,则需考虑是否存在跗骨联合症状。保守治疗对于矫正此种情况较为困难,而手术治疗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病因分类

1.先天性扁平足

随着负重增加,患者足部逐渐出现特定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外翻畸形并能过度背屈至足背贴住胫骨,然而足内翻受限。此外,舟骨结节部位可伴有轻度肿胀和压痛,劳累后如跑步、跳跃或行走症状会加重。多数情况下,为有效治疗该病证,需采取手术治疗。

2.后天性扁平足

可分为松弛型和肌肉痉挛型。

(1)松弛型:松弛型患者自觉足部易于疲劳,负重时间较长或劳累后足部酸痛疲乏。严重时足内侧有肿胀。站立时可见足前部外展,距舟部向内突出,跟骨外翻,跟腱外移,足纵弓变平或消失。在发病初期,避免负重或充分休息后,上述症状及体征可消失。

(2)痉挛型:在松弛型病情的基础上,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足踝部的一些肌肉就会逐渐出现强直性挛缩,甚至形成永久性的结构挛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不负重的情况下,相应的体征也会持续存在。被动内翻试验将引起剧烈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病因

扁平足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前者与家族遗传史有关,后者主要是因外伤、骨折、肌腱损伤导致的。

先天因素

由遗传或发育因素,或者足骨、韧带或肌肉的结构异常所引起。

后天因素

1.慢性劳损: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行军或负重过多等,可能引起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关节囊和腱膜等软组织损伤,从而导致足弓下陷。

2.足部受伤:足部创伤后,如骨折畸形愈合或韧带断裂等,可能会引发足弓低平。另外,跟骨骨折后,跟距、距舟和跟骰等关节可能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从而导致扁平足。

3.足部骨病:一些足部骨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结核等,也可能导致足骨变形和足弓扁平。

流行病学

由于中国尚未见儿童扁平足的大规模流行病学报道,儿童扁平足的发病率尚不能准确得知,但有中国学者指出儿童扁平足的发生率不容小觑,综合发病率在30%~60%不等。国际上儿童扁平足的发病率也不可忽视,如美国每9个儿童中就有1个扁平足,因足部问题到医院就诊的患儿中有90%是扁平足。

临床表现

扁平足特有的临床表现包括足内侧纵弓丧失、足跟外翻畸形以及距骨内侧凸起。扁平足的起病过程较为隐匿,早期可出现踝中部和中足在负重后的疼痛和肿胀,症状可放射至小腿下部。在疾病早期,行走时可能会感到疲劳无力。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通常可以自行发现足弓外形塌陷,常用足内侧行走,表现出跛行。此外,足部骨关节及软组织出现病变,弓高丧失、前足逐渐外展、后足逐渐外翻,表现出明显的平足畸形。当跟骨外翻和前足外展明显时,可能会发生跟骨和外踝之间的撞击而引发疼痛,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穿鞋。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距下关节等足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及关节炎,出现足部明显疼痛。有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跖骨应力疲劳性骨折,长期下来,还可能导致整个下肢或脊柱出现代偿性改变,见下图。

检查诊断

诊查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站立位患足正侧位X线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载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作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连线作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此外,影像学上内弓角、外弓角增大即可诊断。

2.足印法

足印法要求身体重心平衡,赤足蘸滑石或水,踩在黑平板上留下印记。也有人采用压敏纸留下足印记,沿大趾内侧至足跟内侧缘作一切线,过足印最凹处与切线作一垂线,其延长线横切足印,测量足底凹陷处宽度记为A,横切足印宽度记为B。评定:正常足A:B≥1:2;轻度扁平足A:B=1:1;重度扁平足A:B=1:2。

3.比例法

沿大踢指内侧至足跟内侧缘划切线,过足印最凹处做最凹处切线的垂线,并延长与两侧相交,令所测量的足弓空白区宽度为a,足印最窄宽度为b,正常足a:b=2:1,轻度扁平足2:1>a:b>1:1,中度扁平足1:1>a:b>1:2,重度扁平足a:b<1:2。

4.划线法

画足弓内缘切线(第一线),自第三趾中心至脚跟正中画线(第二线),一、二线相交成角,画该角的等分线(第三线)。三线将足印分成内侧、中间、外侧。正常足足弓内缘在外侧部分,轻度和中度扁平足的足弓内侧分别在中间和内侧,重度患者足弓内缘超出内侧部分。

5.足底压力测试

足底压力测试是在换能器传感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可检测正常足与扁平足的足底压力分布。测试方式可分为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其中,静态足底压力测试是让受测者光脚自然站立于测试仪器上,多次取平均值;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是让受测者光脚自然放松地以正常步态及速度行走于测试仪器上,以取得左右足底压力分布及相关数据。最后借助其软件可以进行自动数据分析,广泛应用的为德国NoverEmid测力板和瑞士Kistler测力台。

此外,还可将传感器安置在鞋或鞋垫中,借助于足底的压力转换垫片进行各种步态、时相的测量。运用广泛的有比利时FootScan测力鞋垫和Peder测力鞋垫。

6.可视化复印

在一块玻璃的两端安置光源,玻璃上放置橡胶等弹性垫,当脚踩在弹性垫后,由于光在玻璃内全反射,受压的弹性垫即可在玻璃下产生一清晰的足印迹,印迹的光强度正比于压力,通过光强度的不同,辨别足底各部位的压力大小。

7.足姿势指数

足姿势指数(FPI)包括6个项目:距骨头触诊、外踝曲率、跟骨内翻或外翻、距舟关节区域、内侧纵弓一致性、前足外展或内收。每个项目以-2、-1、0、+1、+2的等级评分,将最终评分相加,总评分范围为-12~+12,负值越大表明先天性高弓足越严重,正值越大表示扁平足越严重。足姿势指数分型:0~4分为轻度;5~8分为中度;9~12分为重度,它可以量化脚的旋前或旋后的程度,是一种相对简单快速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负重位侧位X射线片上常规评估平足的四个角度,包括距骨~第一跖骨角度(TMA)、跟距角、跟骨角和跖骨角。根据距骨~第一跖骨角度分型:1°~15°为轻度畸形;16°~30°为中度畸形;角度>30°为重度畸形。

有研究报道称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跟骨与第五跖骨角(CA-MT5)方法具有比常规方法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大大减小了人为误差。

8.磁共振成像

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形成的图像,通过计算机对骨组织结构和外形进行三维重建,再与微机图像处理系统、视频录像设备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足底应力图像测试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找出扁平足与正常足在骨结构形态学指标上的差异,以利于深入研究扁平足形成的原因以及扁平足的形态特征。

9.3D激光扫描

3D激光扫描仪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利用激光测距的原理,可快速复建出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面、体等各种图件数据,有利于扁平足的快速筛查和疗效评价。

鉴别诊断

在诊断因韧带松弛所致的原发性扁平足时,应仔细做好鉴别诊断。除了因副舟状骨畸形、第1距骨短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术后并发的扁平足外,还要排除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小儿脑性瘫痪所致的痉挛性扁平足。

1.儿童生理性扁平足

多数学者认为年龄<6岁的儿童几乎都有柔韧性扁平足,因为儿童足部内侧纵弓发育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缓慢过程,通常在10岁左右方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因此,对年龄<10岁的儿童诊断柔韧性扁平足应持慎重态度。

2.先天性垂直距骨

患儿出生时即有足内侧纵弓消失、跟骨外翻和足背伸畸形,但踝关节跖屈活动几近消失,容易与该病相鉴别。延迟就诊者,摄取最大跖屈侧位X线片,其距骨仍然处于垂直状态。

3.先天性足部跗骨连接

该病是一种少见的僵硬型扁平外翻足畸形,即非负重时患足仍有扁平外翻畸形。X线及CT检查容易发现距跟、跟舟关节骨性连接。

治疗

中药治疗

可服用健步虎潜丸等强壮筋骨药。酸痛或僵硬者局部用刺桐汤或八仙逍遥汤熏洗。

固定方法

扁平足患者通过使用适合的矫形足弓垫,可以有效地改善足弓形态,增加水平行走时的连续性,同时能够减小足内翻胫骨内旋的角度,降低跖骨头的压力峰值、后跟压力冲击力和前掌压力。在足跟着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增加,足内侧接触面积增加,外侧接触面积减少,从而更接近于正常状态。

功能锻炼

加强跖屈肌的锻炼,如用足前部着地行走、加强足跖屈训练等。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疼痛难以忍受且影响负重行走、负重的中、重型扁平足患者,同时患者年龄需大于10岁。

2.手术方式软组织手术主要包括肌腱修复、肌腱转位、三角韧带损伤及弹簧韧带的恢复等方面。跟骨内移截骨术、外侧柱延长术及关节制动术等骨性手术也在范围内。在提升软组织手术和骨性手术的综合效果同时,需要根据X线片测量结果来确定足纵弓下降幅最大的部位,进而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预防调护

为预防扁平足,不建议过早教幼儿走路。由于幼儿年龄越小,足弓的承重能力越弱,过早行走易对孩子的足弓产生较大压力,增加扁平足的风险。在学会走路后,应避免让孩子站立和行走时间过长,尤其是负重行走。当孩子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此外,家长还应注意控制孩子的营养摄入,避免营养过剩,以减轻足部负重。

预后

该病重在预防。通过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和各种矫形支具的使用,一般均能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历史

1936年,Cotton截骨术首次被报道,当时Cotton报道了一种辅助矫正扁平足畸形的方法,该方法使用背部开口的楔形内侧楔骨截骨术,并插入一块楔形的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来屈曲第一跖列。其理论是,通过这种手术,外科医生能够恢复足部的“三角形支撑”,并通过恢复承重机制来改善患者的功能。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健康科普丨容易被忽略的足部常见问题——扁平足.濮阳市人民医院.2025-07-23

100个人中就有6个,影响运动还可能继发畸形!暑期这套矫正动作做起来.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