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英文名:杨宗海螺蛳),是腹足纲肺螺亚纲柄眼目陆生种类的统称。其头上长有会伸缩的呈牛角状的角,故得名蜗牛;因其背负螺旋状的壳行走,又名蚹蠃。蜗牛种类繁多,全世界有25000多种,大体分为前鳃类和有肺类,其中有肺类占了大多数。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喜栖息于禾本科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及农作物繁茂的阴暗潮湿环境中。
蜗牛外部是螺形贝壳,通常呈黄褐色,上有1~3条暗褐色带,质薄脆。体柔软,头足可伸出壳外舐食。头前端有触角2对,顶端各有1眼。头端腹侧有口,里面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全体除内部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皱纹,足扁平,成长舌状。各部感觉均灵敏,遇刺激即全部缩入壳内。蜗牛怕强烈的光线刺激,有明显的趋暗性,昼伏夜出。其以采食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为主,喜欢群居。蜗牛只能前进,不会后退。蜗牛行异体交配,有时也可行自体受精,受各地区自然条件影响,蜗牛一般在5~9月份繁殖,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一般需要15~20天的时间。
蜗牛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药用功效。此外,蜗牛的消化腺中可分离出一种蜗牛酶,其可以应用于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同时还可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发酵酿造、营养保健、化妆美容等行业。2002年,从江西巴蜗牛中提取出一种名为天螺霜的多糖物质,该物质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生物学功能。同年,另有研究发现,蜗牛壳中的Mn²⁺含量可反映其生长环境中Mn²⁺的浓度与氧化还原条件,这一发现对古气候重建具有参考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蜗牛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而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例如苏格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就意味着明天将会有一个好的天气。
命名
其头上长有会伸缩的呈牛角状的角,故得名蜗牛。又因背负螺旋状壳而行走,又名蚹蠃。
分类
蜗牛的种类大体分为前鳃亚纲和有肺类,有肺类占了大多数。前鳃类的蜗牛种类较少,因此分类比较简单,而有肺类的种类繁多,分类也比较复杂。过去,学界把有肺类蜗牛分为原始有肺目、基眼目以及柄眼目三大目,但之后的分类法将其重新分配至缩眼目、基眼目和真肺目当中,并且又加入了一些裸形亚纲的蜗牛。
前鳃类蜗牛的身体结构跟有肺类的最大分别在于性别及呼吸系统。前鳃类蜗牛为雌雄异体,以鳃呼吸,这也是蜗牛从海洋演化而来的标记之一;而有肺类蜗牛则是雌雄同体,且以肺呼吸。
形态特征
蜗牛雌雄同体,外是螺形贝壳,通常呈黄褐色,上有1~3条暗褐色色带,质薄脆。体柔软,头足可伸出壳外舐食。头前端有触角2对,顶端各有1眼。头端腹侧有口,里面有黏液腺分泌黏液。全体除里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皱纹,足扁平,成长舌状。各部感觉均极灵敏,遇刺激即全部缩入壳内。
外部形态
蜗牛身体柔软,不分节,因其体外具有起保护作用的一个贝壳,故又被列入单壳纲(单板纲)。蜗牛的软体部可分为头、颈、足、外套和螺旋形的内脏隆起等部分。
贝壳
蜗牛的贝壳,一般呈螺旋形,它是由外套膜的分泌物所形成的。贝壳根据形成方式和组织结构,一般分为三层:最外具有壳皮的一层称角质层,中间的一层称棱柱层,最内面为具有真珠光泽的真珠层。前二层仅由外套边缘所分泌,最后一层是由整个外套的表面所分泌而成。角质层和棱柱层,随着蜗牛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但是,这种增长不是均匀的、连续不断的,而是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蜗牛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增长不一,外界环境不利于生长时,生长就会停止。当食物丰富,自然环境适宜时,蜗牛生长快一些,因而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生长线的形成就是角质层增长不连续的一种表现。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蛋白质、镁、铁、磷等成分。蜗牛从食物中吸收碳酸钙以构成贝壳,而影响碳酸钙的生物沉淀的重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碳酸根的含量越多,生物得到的碳酸钙也就越多,因而大型贝壳的蜗牛出现在热带地区。例如世界上最大的蜗牛-纲纹阿非利加蜗牛,壳长18厘米,宽7厘米,重约500克,它只分布在非洲东部一带。
贝壳是蜗牛的保护器官,当蜗牛活动时,头和足伸出壳外,每当遇到刺激或敌害便可缩入壳内。整个贝壳可分螺旋部和体螺层两部分。螺旋部是蜗牛内脏盘曲之处,一般分为许多层;体螺层是贝壳最后一层,一般较大,容纳蜗牛头部和足部。体螺层与螺旋部的大小比例因种而异,有的螺旋部极小,体螺层极大;有的螺旋部很高,体螺层很小。壳顶是螺旋部最上的一层,也即蜗牛最早的胚壳。从壳顶开始向腹面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旋的方向随着种类不同而异,顺着时针方向旋转的螺旋,叫右旋;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叫左旋,因而有右旋贝壳的蜗牛及左旋贝壳的蜗牛之分。两螺层之间有缝合线。通常计算螺层数目时以壳口向下,从背面向下观,数缝合线的数目,然后加一即是。每一螺层上常生有各种花纹、毛和突起物。如棘、肋、疣状突等。螺旋的数目,是随着螺体的增长而增加。同时,螺层的数目在不同种类常常不一样,所以可以用它来区别蜗牛种类。
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称为壳口,壳口靠螺轴的一侧为内唇,内唇的边缘常向外卷贴于体螺层上,内唇相对的一侧为外唇,外唇随蜗牛的生长逐渐加厚和扩展。螺壳的旋转中轴称为螺轴,螺壳旋转在基部遗留下来的小﹣窝称做脐。各种蜗牛的脐的形状、深浅和大小均不一样。有的脐大且很深,有的小而浅,还有的被内唇边缘所覆盖而不明显。贝壳生长指标常以贝壳的大小(壳高、宽)来表示。在测量贝壳时,由壳顶到体螺层的基部的距离,为贝壳的高度;体螺层左右两侧的最大距离,为贝壳的宽度。壳口上下之间的距离,为壳口的高度,壳口左右两侧最大距离,是壳口的宽度。贝壳的生长快慢还可采用壳长年(或月)增长率和日平均增长率来测定。
头部
蜗牛的头部发达而长,位于身体的前端,呈圆简状。头部生有两对可翻转缩入的触角。其中一对后触角的顶端长着眼。触角是蜗牛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当爬行时,两对触角总是伸展开来,慢慢地活动。如果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它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触角还有嗅觉的功用,可以闻到气味,寻找食物。如果把触角切断,它就什么味道也闻不到了,也就找不到食物。蜗牛的眼睛视力很差,它在微弱的光线下面要看得远些,在强光下面反而看不远。据试验证明,蜗牛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厘米远,在强光下只能看4~5毫米远。也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蜗牛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只在黄昏或夜间出来活动。 头部的前端腹面具有一个缝形的口部。口部的四周由带有许多纵横峭或网目状乳突的背、侧及腹唇所环绕。
颈部
前端是头部相继的后面,后端与外套相连,位置在足部的背面。其背面除了许多网状纹外,尚有纵贯的皱褶沟, 这些沟在螺爬行时,从后往前不停地作宽狭张缩。在右大触角的后面,有生殖孔的开口。
足部
足部发达,肌肉质丰富,位于内脏隆起的腹面,前端钝而后端较尖锐。背面暗棕黑色,跖面灰黄色。在爬行时伸展成舌状,并紧贴在别的物体上,不断地作波浪式的收缩而缓慢地向前爬行。在足部中央而开孔于头足部交界处有一个腺体,叫足腺,能分泌无色的粘液。这种粘液有润滑作用,有助于爬行,与空气接触后变干而发亮。所以,蜗牛爬行之处会留下一条闪闪发光的涎线。
外套
当蜗牛爬行时,从壳里往里面看,有一个密布血管网的腔所,即是外套腔,它是陆生肺螺呼吸的腔所,故亦名肺。将第一旋的贝壳除去,便可清楚看见这个外套腔是由一层透明的、淡蓝紫色、部分有黑斑的薄膜所覆盖。这层薄膜就是外套膜,膜的前端周缘,为一环肌肉质增厚的"领部"所环绕,与颈的后面相连,领部前腹面是暗黑褐色,背面是淡蓝白色,环绕着颈的周缘突出一条约2毫米宽的外套叶。膜的最后端是肾的宽广基部,靠近右肝叶的前缘。肾脏为淡褐黄色,成"T"字形,依附于背部外套膜上;肾脏的左后部,紧邻着一个心脏;在透明围心腔膜里面有灰白色的心耳及淡肉红色梨形心室。在心耳前端通出一条纵走的粗大的出肺血管。这条血管一直贯通到领部的边缘,沿进程分生出许多成叶脉状的血管支。这些血管支与其自左右边缘所分出的入肺血管的叶脉状分支构成肺部的血管网。外套右缘有一条纵走的、蓝紫色的直肠,在直肠的左侧并排着一条极细的肾管,两者的开口,在气门的右背侧面。
内脏隆起部
除前面涉及外套及其相关的器官外,主要部分是从第二壳旋开始,向壳顶部作右旋卷曲的三个半旋(连上述的一个,内脏螺一共约 4- 旋)。肝脏灰黄或褐色,开始于肾基,占第二壳旋的前部约3/4位置,肾与肝脏之间有一条透明的空隙是肠的位置。在第二个内脏螺旋的3/4位置,有两个肉黄色的器官,上面的一个是胃;下面的一个是蛋白腺。接着左面便是左肝叶。在肝叶的内缘嵌有褐黄色或黄淡色的两性腺。自两性腺引出有很精细的小管,即为两性管,两性管通入蛋白腺的基部。其上面继之便是蛋黄色的输精管部和输卵管部。插于蜗牛腹面中央的一束肌肉是壳轴肌。其左面有两条并排的管,一条在外缘,由背面到腹面走的是肠;一条在内缘,从腹面往背面走的是后食道。在外套下面是一前一后的两个囊状体: 前面是内脏囊;后面的是生殖囊。在内脏囊中,左侧有一个嗦囊及盖于其上的一对蛋白腺;右侧有三条并排的输精管、输卵管、精囊管。在生殖囊中,有由蛋黄色到灰黄色的输精管部、输卵管部和腹面米粒状的腺体。在左上角还有自索囊引出的后食道。
犀
绝大多数的蜗牛幼体或成体均无犀,但当外界环境不适宜时,则会分泌一种和壳口同大同形的乳白色不透明的粘液膜,用以封闭壳口。膜的内缘成"<"形,下面还有一个突出的部分,恰恰封闭着壳轴末端的截面与外唇不相连续之处;外缘成弓形,轮廓适与外套领的形状相吻合。膜的腹面中央有一个洼陷痕迹,大概是肉体部的足向外突出的缘故,其前端还有一个隆起靖,恰巧嵌镶于外套右缘气门的凹陷处。
内部结构
蜗牛的内部器官都包含在内脏囊里面。蜗牛的内部器官主要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排泄、生殖和肌肉等系统。
分布
蜗牛的种类繁多,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各省区都有蜗牛分布,生活在森林、灌木、果园、菜园、农田、住宅、公园、庭园、寺庙、高山、平地、丘陵等地。
栖息环境
蜗牛喜栖息于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及农作物繁茂的阴暗潮湿环境中。多栖于腐殖质多面疏松的土壤里,果蔬根系周围,枯草堆及洞穴里,石块下;如果地面过于干燥或潮湿,往往爬到灌木上,也有的在树隙间或树叶背面,作较短期的栖息。
在树隙间栖息的蜗牛,一般螺顶向下,螺口朝天,纵插于树隙间;栖息于叶背或树干上时则头部缩入壳内,用腹足吸附。所栖息的洞穴,为天然的土壤裂缝,洞穴的位置常位于地面与斜坡接触处或稍高。洞穴的大小和形状不一,有半圆形、条形、椭圆形不等。蜗牛的栖息密度与洞穴大小及温湿度有关。如果温湿度适宜,洞穴较大则栖息蜗牛较多,反之较少。在洞穴中蜗牛的壳.口向洞穴内方的土表粘附,在洞穴较小而蜗牛栖息密度较大时,则有些蜗牛紧密地粘附排列在其他蜗牛的外壳上。蜗牛经常出入的洞口外面有疏松土壤和大量类便,洞穴周围也留有较明显.的白色闪光粘液痕迹。
蜗牛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则在地面活动,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则钻入土壤表层或洞穴、树洞和石块下隐居起来,这时它的身体完全缩到贝壳里面,用足分泌一种白色的膜将壳口封闭起来,安然地蛰伏于其中。生活在很热地区的蜗牛,遇到强热和强光时,它就不断地加厚背上已经相当沉重的贝壳并使其壳面的颜色变白,以尽量减少吸收外界的光和热,或者用夏眠来度过。蜗牛入土时先用腹足粘附地面,用以支持躯体,然后头颈部伸长作左右扭转活动,大小触角挺伸并作左右摆动收缩,唇作左右收张,以探索土壤的疏松部分,其后头颈部先深入土中,腹足随即作有节奏的移动,最后头颈部的肌肉不断向右扭转,借壳口边缘刮土之助,使躯体顺利地慢慢向右旋转而钻入士层中,待螺体全部入土后则壳顶盖以松土。蜗牛出土时动作与进土情况相反,使螺体慢慢向左旋转,当并颈部快要接触地面,便作较大的弯曲面出地面活动。
蜗牛喜栖于有机质较丰富的疏松团粒土壤中,但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的委求。使大多数个体生活在值为5~6或7的表土层中,所需要的土表温度17~24℃左右,土表湿度为15~17%左右。冬眠时期,螺体钻土深度在25厘米以内;在干燥时期,螺体钻土深度在15厘米以内。在越冬时期,螺体如果不能钻入 25 厘米深的土壤中去蛰伏,暴露在表面上,则会被冻死。
习性
蜗牛为夜行性动物,害怕直射阳光,昼伏夜出,黄昏至第二天清晨露水未干之前活动、觅食、交配、产卵。一般来说,蜗牛下午6时开始活动,零时以后活动减弱,直到次日早上6时完全停止,因此投料和喷水时间应掌握在下午5~6时为宜。
蜗牛为杂食性动物,以采食绿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为主,如莴笋叶、白菜叶、南瓜叶、丝瓜、苦荽菜及红薯、胡萝卜、各种瓜果,但不喜欢吃带刺激性的植物,如韭菜、大蒜、葱头、辣椒和盐类食品。此外,它们还食取一部分沙粒和泥土,这是因为土中含有腐殖质的缘故。幼螺多摄食腐殖质和充分腐熟的植物落叶。
休眠是蜗牛抵抗逆境,得以自保,从而维持生命的习性。蜗牛遇到高温、低温、缺食、短水等不利情况时,就会自动分泌黏液结成膜厣,封住壳口,直至逆境解除,就会逐渐苏醒破膜而出,继续活动。蜗牛的休眠期可达6个月之久,也就是说蜗牛不吃、不动可休眠6个月也不会死亡。
蜗牛在野生环境中,终生于某一固定的巢穴中生存,因而形成了对自己巢穴留恋的习性。人工饲养的蜗牛还保留着其祖先遗留的这一习性。
蜗牛只能前进,不会后退,它在行进中即使遇到敌人和障碍,也只能缩壳防御,却不会后退逃跑,在饲养中我们曾多次发现有的蜗牛被隙缝卡住,若不把它提回它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那里。在养殖中应使箱内尽量满足蜗牛直进性的需要,从而避免不应有的损失。蜗牛在爬行时,还会在地上留下一行黏液,这是它体内分泌出的一种液体,即使走刀刃上也不会有危险。
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在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常集居一起,而相互保护。以增强抗衡不适环境的能力。如旱时,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而集在一起,减少蒸发水分的面积,并自身分泌出一种黏液形成一个保护膜,不让水分散失,遇到严寒时也是如此。群居的蜗牛的活动比较旺盛,吃食快,动性强。
生长繁殖
蜗牛虽然为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它们行异体交配,有时也可行自体受精卵。根据每个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蜗牛的繁殖时期一般在5~9月份进行。在较热的地区,散大蜗牛和亮大蜗牛需经8个月左右才能性成熟,有时要等到下1年,即12~14个月以后才能繁殖。蜗牛一般在夜晚、黄昏或阴雨天气进行繁殖活动。在野外自然界里每年 4~11月是蜗牛的生长、繁殖时期。当两个性成熟的蜗牛在发情时会互相抚摩、接触,最后将身体的前部相互结合在一起,它们各自用石灰质的恋矢刺入对方的生殖孔内,恋矢在交配完后会断掉,并能够重新长出复原,在交配过程中,经过反复地互刺,阴茎插入对方阴道中射精,精子贮存在贮精囊中,这时的卵子并不立刻排出受精卵,而在交配后,雌性配子才逐渐成熟,这时贮存在贮精囊中的精子才逐渐遇卵受精。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一般需要15~20天的时间。罗马蜗牛在交配后15~28天即会产卵;散大蜗牛和亮大蜗牛在交配后5~8天即可产卵。蜗牛在产卵时,往往要挖一个5~8厘米大的洞穴,把卵产在洞穴内。卵似豌豆大小,外面包裹着一层白白发亮的膜,即卵的保护膜。拣出卵时,不要任意损伤和弄掉此膜,也不要用水洗去,否则卵不易孵出幼螺来。
盖罩大蜗牛每次产卵量为40~70粒。散大蜗牛和亮大蜗牛每次产卵50~80粒,有时可多达100粒以上。产卵以后生殖孔即会关闭,但如果饲养条件得当,食物丰富,尤其是温、湿度适宜的话,蜗牛一年会产卵2~3次。其卵孵化期的时间长短,是依据饲养环境周围的温度和湿度而定。在空气温度25℃、相对湿度80%左右,罗马蜗牛的孵化期为20~30天;散大蜗牛和亮大蜗牛为12~25天。卵子外层的薄膜的感应变化就是孵化期的完成。小螺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它们身体外有一个很薄而透明的壳保护着,随着发育长大,壳也逐渐长大,并钙化变得不透明而坚硬。因此,在饲养蜗牛时,尤其在幼螺阶段应特别注意在食物中补充钙质,以加速蜗牛的生长。
养殖
方法
两个蜗牛相遇的时候,互相用触角接触,然后头和头相对,身体并连,彼此生殖腔的位置相接。这样暂时停止片刻之后,生殖部分突然反转,互相将恋矢(阴茎)插入对方的生殖孔中。一般说来,蜗牛的交尾时间是很长的,每次交接大约需要2~3小时,有时可以达到4小时之久。一只蜗牛每年可产卵6~7次,每次平均可产卵200粒。体重在35克的种蜗牛每次可产卵120粒,体重在40~50克的蜗牛,每次可产卵150~180粒;体重在60~100克的蜗牛每次可产卵300~400粒。蜗牛的生殖不受年龄的限制。在同等适宜的生殖条件下,蜗牛越大产卵量就越多。蜗牛的寿命一般在5~6年。在不适的生活条件下,会加速蜗牛的死亡,缩短蜗牛的寿命。
在交尾后受精卵经过生殖孔产出体外。卵都产在地下数毫米深的土中或朽木、落叶之下。蜗牛的美国白灯蛾在卵壳中发育,孵出的幼体已成蜗牛的样子了。 室内人工养殖蜗牛,宜选择背风的空地,用竹子或钢筋搭成20米,宽3米,高2米的饲养棚,棚周围用塑料薄膜盖好。也可用栽培蔬菜用的塑料土棚、旧玻璃温室或者土温床等。室内用床式养殖,宜用水泥、钢筋浇制成长1米、宽0.8米的板式,搭成3~4层,层高0.6~0.8米。再在每层用纱窗隔拦,两层板上铺15厘米厚的腐殖质土,每平方米可放30只蜗牛,每天喂料1次,喷水1~2次。室内木箱养殖,宜做约长90厘米,宽45厘米,高40厘米的箱子,一层层架起将集中饲养。箱内铺10~15厘米厚的腐殖土,放上菜叶等,两箱放20~30只蜗牛,两天傍晚用喷水壶浇一次水,使箱子内壁潮湿。
蜗牛饲喂宜每晚喂食一次,可用各季蔬菜、农作物、绿肥作物、杂草根、茎、叶、花和果实,瓜皮、果皮、剩渣及废纸等,再配上一些精饲料、蛋白料及矿物质饲料。也可两日喂一次,蜗牛可食剩残菜饭、腐殖物。保持洒水,使场地湿度在15~27%,pH5~7,空气湿度75~90%。当年孵化幼蜗,5个月即达5个螺层,体重达50克以上,大的达90克左右。养殖中应预防鸡、鸭、麻雀、鸽子、老鼠等天敌危害。
注意事项
在环境方面,温度应保持在16-40℃之间,以25℃为最佳,可采用地龙火道或暖气加温,尤其需防范春末夏初的突然降温。湿度管理需双管齐下:饲养土表层湿度应维持在25%-35%,空气相对湿度需高达85%-90,可通过塑料布覆盖来有效保湿。同时,场地应避免强光,保持阴暗,并以红色灯泡照明刺激产卵;还需防止干风、冷气直吹,并坚决杜绝异味气体进入。在设施与垫材方面,养殖容器必须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饲养土的pH值应严格控制在6.5-7.5,绝对避免使用被农药或化学物质污染的土壤。在繁殖与饲养核心环节,卵的孵化是成败关键,需将温度控制在20-25℃,空气湿度90%-95%,并采用“种蜗牛60天轮倒法”可显著提高出壳率至95%以上。幼蜗牛的生长则需更高的温度(25-30℃)和精准的湿度,饲喂应以鲜嫩多汁的饲料为主,并补充钙质。对于1-3月龄的蜗牛,加湿必须使用喷雾器喷洒温水,切忌直接泼水。在日常管理与防病方面,需及时清理病蜗牛与粪便,推荐采用蜗牛与蚯蚓混养模式以净化环境。要严防天敌,定期使用敌百虫溶液灭螨,并用过氧乙酸消毒场地。在饲料配比上,可采用成本低、效果佳的配方:米糠50%、贝壳40%、酵母粉8%,其他2%。
饲养与管理
饲养方式
大体分为室外开放式和室内封闭式两种。
室外开放式包括沟式、棚式、庭院式等,让其在保护圈内,类似于自然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室内封闭式养殖可用塑料盆、土盆、木箱、水泥池、缸、桶、罐等,用纱罩、湿布、薄膜封口,保温保湿防鼠害。室内封闭式饲养便于温度、湿度的调控,加上充足的饲料,不仅可解除蜗牛的冬眠,而且可达冬繁冬养的目的。室内饲养最好用塑料薄膜封闭四周,以保持温度、湿度。
饲养土的制备
复合菜园土
未污染的沙土30%、田园土30%、黄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经太阳曝晒3~5天消毒、杀虫脒后,过筛,然后加水使湿度在40%左右,即一捏成团,一击就散。盆内土厚度为:生长蜗7厘米,成蜗10厘米,幼蜗3厘米,饲养1~2月更换1次。
海绵替代法
在池、箱等底部铺1层5厘米厚的海绵,并保持4倍于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残食,每3天清理1次粪便。
越冬管理
在人工调控温湿条件下可解除冬眠。如饲养条件达不到,在气温下降到15℃左右时,要因地制宜进行保温处理,如果转入室内、饲养土加厚至25厘米,外围棉絮保温。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蜗牛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镇惊等药用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小儿痄腮)、淋巴结结核、痈肿丹毒、疮疡、直肠脱垂、癃闭、小儿哮喘及风热惊痫、小儿新生儿破伤风等症,还可用于消渴的辅助治疗与外治唇足纲咬伤。但因其性大凉,中焦虚寒所致腹泻或胃痛者应忌食。
食用价值
蜗牛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肉质白晰、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肉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鸡、鸭、猪、牛、羊肉,几乎不含胆固醇,脂肪含量很低,是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以及久病体弱者的食疗首选。蜗牛蛋白质中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种类达20种,其所含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能增强人体脑细胞活力。另外,还含有多种其他营养成分,如:钙、磷、铁、硫胺素、葡萄糖、糖原等糖类。蜗牛含有各种多酚氧化酶酶,能帮助人体消化各种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蜗牛,还可以对人体皮肤、毛发产生营养美容作用。中国有食用价值的蜗牛约11种,如非洲大蜗牛、高大环口蜗牛、海南坚蜗牛、皱疤坚蜗牛、江西巴蜗牛、马氏巴蜗牛、白玉蜗牛等。
经济价值
蜗牛是很有利用价值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一种不争劳动力、不争粮食和耕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饲养简便饲养广泛、繁殖率高、发病率低、耐饥饿能力强、无声无味无污染而又容易被推广的、具有特殊经济意义的特种经济动物。
蜗牛的消化腺中可分离出一种蜗牛酶,其成分组成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蔗糖转化酶、乳糖酶、蛋白水解酶等30多种生物活性酶。蜗牛酶可以应用于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同时还可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发酵酿造、营养保健、化妆美容等行业。此外,蜗牛内脏和外壳占体重的20%~30%,在加工过程中,这些不符标准的下脚料可制成饲料。
科研价值
在科研领域,蜗牛在不同方面具有研究价值。2002年的研究从江西巴蜗牛中提取出一种名为天螺霜的多糖物质,该物质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抗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生物学功能。同年,另有研究发现蜗牛壳中的Mn²⁺含量可反映其生长环境中Mn²⁺的浓度与氧化还原条件,这一发现对古气候重建具有参考意义。此外,蜗牛是黄土区最常见的现生陆生软体动物门,也是黄土地层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化石。由于其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常被视为黄土魟古环境的指示生物。黄土高原自22Ma以来的风尘沉积中保存了丰富的蜗牛化石,有望建立全球首个长的陆相生物组合序列,从而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的区域及全球重大地质与环境事件提供生物学证据。
文化
在不同文化中,蜗牛的象征意义存在差异。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而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例如苏格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的很长,就意味着明天将会有一个好的天气。
篆愁君——或浓或淡的愁绪
蜗牛爬行时黏液在墙上留下痕迹,形似篆文,古人称之为“蜗篆”。蜗牛因此获得了“篆愁君”的美称。例如:
前两例中,“篆愁君”的杰作透视出诗人家徒四壁的贫寒生活。例③中,“篆愁君”“笔迹”之细反衬出归雁的鸣叫声之长,触发了诗人客居异乡难耐的思乡之愁。
蜗庐与蜗舍——穷困的处境
古诗词中的“蜗庐”和“蜗舍”是作者对自己居所的一种谦称。该称谓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载焦先与杨沛曾建造圆形屋舍,形似蜗牛壳,被称为“蜗牛庐”。后世文人沿用了这一称呼,将自己的住所称作“蜗庐”。这类居所通常狭小简陋,但也常用于接待宾客和暂避世俗事务。例如:
“蜗舍”义同“蜗庐”,也喻指简陋狭小的房屋。崔豹的《古今注·鱼虫》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蜗舍”既表现出诗人穷困的生活境况,也传达出他身困寒舍心忧天下的情思。例如:
蜗角——微小和空虚
“蜗角”这一典故起源于《庄子·则阳》中的记述,书中描写了分别位于蜗牛左角与右角的“触氏”和“蛮氏”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此后,“蜗角”常被用来比喻极微小的境地,如沈约诗句“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而由此衍生的“蜗角之争”则多指为细微之事进行的无谓争执,例如白居易所写“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这一典故被后世诗人沿用,南宋陆游在其诗作中也多次化用“蜗角”之意。例如:
在生物学上,“角”一般指有蹄类动物的头顶或鼻前所生的突起物,具有防御、攻击等功能。“蜗”,有角似牛、慢行似牛而名为“牛”,然而此角非彼角。蜗角,柔软、善缩,却无防御和攻击之力,所以诗人赋予蜗角以“微小空虚”之意。如:
将功名利禄看得如蜗角般微小,这无异于给了热衷于“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苏秦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蜗”字在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中读音为wō,而在中国台湾地区的读音为guā,此读音亦与中古音“古華切”一脉相承。在中国的先秦与西汉,“蠃”、“螺”、“蜗”、“蛞”四字在使用上未作严格区分,均可指代具有螺旋状贝壳或粘液软体的生物,例如《尔雅·释虫》中记载“蛞蝓即螔蝓,与蜗牛为一物”。自东汉起,这些字的用法开始分化:“蠃”字逐渐少用,“蜗牛”与“蛞蝓”被区别界定,如《说文解字》中说明“附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蛞蝓”;“螺”字则专指有螺旋硬壳的水生或陆生生物。
相关事件
2021年8月,香港理工大学一名博士生,因在尖沙咀向蜗牛身上撒盐导致其脱水死亡,被香港警方拘捕。
代表物种
蜗牛种类繁多,全世界有25000多种,中国便有数千种。大多数蜗牛有毒不可食用,世界各地作为食用并人工养殖的蜗牛主要有3种,分别是法国蜗牛、散大蜗牛、白玉蜗牛。
华蜗牛
贝壳中等大,壳质薄而坚实。全体呈低圆锥形,高10mm,宽16mm。有5~5.5个螺层,螺旋部低矮,略呈团盘状,壳顶尖,缝合线明显。壳面黄褐色或黄色。体螺层极膨大,其周缘具有1条淡褐色色带。此外,在各螺层下部靠近缝合线处也有1条颜色较浅的色带。壳口椭圆形,其内有1条白色瓷状的肋。脐孔呈洞穴状。
玛瑙蜗牛
玛瑙蜗牛在台湾地区又被称为是露螺,在广东省一带叫东风螺、非洲大蜗牛或花螺,属于玛瑙蜗牛类。玛瑙蜗牛原产于东部非洲的马拉加西岛,后来传遍了整个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故又称为非洲大蜗牛。螺形的形状是锥状的,在螺壳的表面包有一层黄褐色的壳皮,并带有深褐色花纹。通常成蜗牛的螺壳长约6~8厘米,宽约3~4厘米,重50克以上。在非洲西部地区,特别是黄金海岸的居民,视蜗牛为唯一的动物性蛋白质。由于此种蜗牛肉味鲜美,很受欧美老板的欢迎,致使非洲大蜗牛成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蜗牛。这种蜗牛是较适应在中国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品种。
法国蜗牛
法国蜗牛因为生活在葡萄种植园内,主要吃葡萄树的茎、叶、芽、还有果子,所以又被称为是罗马蜗牛。又因其形似苹果,故而又称苹果蜗牛,食虫类叫盖罩大蜗牛。主产于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贝壳呈圆球形,高度为28 毫米~35 毫米,宽45 毫米~60毫米。壳质厚而坚实,不透明,有5.0~5.5个螺层,螺旋部增长缓慢,呈低圆锥形。它的体形螺层是标胶膨大的,壳口不向下倾斜,壳面呈深黄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并有多条黑褐色带。壳顶钝,成体之脐孔被轴唇遮盖。它的贝壳口的形状是椭圆形,口缘锋利,口唇外伸,肉质呈淡黄色或淡褐色。
盖罩大蜗牛
贝壳呈卵圆形或球形,壳质厚而坚实,不透明。有5~6个螺层,体螺层特别膨大,并向下倾斜,螺旋部较矮小症,稍凸出,无光泽。壳面呈奶白色或米黄色,其上有较粗的纹肋、条纹和生长线,并且还有色带。脐孔较小,常被轴缘所遮盖。壳口向下倾斜,口缘锋利,呈U形。壳高38~45毫米,宽45~50毫米。主要分布西欧及东欧部分国家,如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希腊、卢森堡、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罗马尼亚、波兰、捷克以及土耳其等。因其主要生活在葡萄种植园内,以葡萄茎、叶、芽、果等为食而又名罗马蜗牛,是法国、西欧等国家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
散大蜗牛
贝壳也呈卵圆形或球形,个体较盖罩大蜗牛小。有4~5个螺层,体螺层较膨大,螺旋部矮小症。壳面呈淡黄褐色,并有多条深褐色色带和细小的斑点。壳口完整,口缘锋利,轴缘外折并遮盖脐孔。本种主要分布于西欧各国及东欧一些国家,法国是散大蜗牛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
亮大蜗牛
贝壳呈圆球形,比盖罩大蜗牛的贝壳还大,壳质厚而坚实,不透明。有5~6个螺层,体螺层膨大,壳口不向下倾斜。壳面呈深黄褐色或黄褐色,具有光泽,并有多条黑褐色色带,尤其在幼蜗牛阶段十分明显,其上有明显的螺纹和生长线,皱褶。壳顶钝,成体的脐孔被轴唇遮盖,在幼体尚可见到。壳口呈椭圆形,口缘锋利,口唇外折。成蜗牛体重可达 40~50克以上,系较大的种类。其肉质呈淡黄色或淡黑褐色,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本种主要分布在意大利、希腊、土耳其、比利时、罗马尼亚、俄罗斯、法国等国家。
非洲大蜗牛
贝壳长卵圆形,壳质稍厚有光泽。有6~8个蜗牛层,体螺层膨大,其高约为壳高的3/4。壳面为黄褐色或深黄底色,带有褐色雾状花纹。壳顶尖,缝合线深。壳口呈卵圆形,口缘薄、锋利。轴缘外折,无脐孔。内壳壁呈淡紫色或蓝白色。本种系热带、亚热带种类,其祖先起源于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对岸的东非沿海岸一带。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桑给巴尔岛、毛里求斯岛,马达加斯加群岛、印度、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和美国等地。中国普遍养殖的品种为白玉蜗牛,即非洲大蜗牛的白化病型变种。它是自然和人为定向选择的优良品种,养殖适应性广泛,易于人工饲养。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1-05
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一文读懂你不知道的“蜗牛”:它的黏液提取物还能美容?.百家号.2025-11-13
江西巴蜗牛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及其抗乙肝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知网.2025-11-10
蜗牛多糖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知网.2025-11-10
黄土中蜗牛壳Mn~(2+)的EPR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知网.2025-11-10
蜗牛化石揭示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科学网.2025-11-10
港媒:香港理大博士生盐撒蜗牛致其脱水而死,被扣留调查.杭州网.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