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

苯中毒(英文名:benzene poisoning),是指人体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苯而引起的中毒。其中以苯蒸气的形态经呼吸道吸入为急性苯中毒的最主要途径。

进入体内的苯,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如骨髓、脑等;40%~60%的苯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约10%以原形储存于体内,40%左右被肝脏等器官代谢,代谢产物(主要是酚类物质)随尿排出。急性中毒是由于苯的亲脂性,附于神经细胞表面,抑制生物氧化,影响神经递质,麻醉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毒作用主要是苯代谢产物被转运到骨髓或其他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轻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酒醉样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头痛、神志模糊、抽搐等。慢性中毒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降低、皮下及黏膜出血等造血系统损害。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依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的职业史,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慢性苯中毒的诊断应根据较长时间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空气中苯浓度的测定资料,根据中国《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 68—2022),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急性苯中毒的治疗原则为:与一般麻醉性气体中毒的急救相同。迅速将中毒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病员呼吸道通畅;皮肤污染者立即脱去被苯污染的衣服,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皮肤,注意保暖;口服中毒者,要给予洗胃。急性期应卧床静息,并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可给予葡萄糖醛酸;中毒较重者即予吸氧,并注射高渗葡萄糖液。要注意防止患者出现脑水肿,慎用盐酸肾上腺素。慢性苯中毒的治疗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学对症处理。预防苯中毒,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对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苯口罩等。

病因

理化特性

苯(benzene)是最简单的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带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极易挥发,易着火,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汽油等有机溶剂。苯为具有特殊芳香味、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挥发甚速,极易引起燃烧及爆炸。

接触机会

苯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接触机会多,包括:作为有机化学合成的常用原料制造苯乙烯苯酚、药物、农药、合成橡胶、塑料、洗涤剂、染料、炸药等;作为溶剂、萃取剂或稀释剂,用于生药的浸渍、提取、重结晶以及油漆、油墨、没药树、人造革、粘胶和喷漆制造;用作燃料,如工业汽油中苯的含量可高达10%以上;苯的制造,如焦炉气和煤焦油的分馏、石油的裂化重整与乙炔合成苯。

毒理作用

生产过程中的苯主要以蒸气形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仅能吸收少量。进入体内的苯,主要分布在含类脂质较多的组织和器官中,如骨髓、脑等;40%~60%的苯以原形由呼吸道排出,约10%以原形储存于体内,40%左右被肝脏等器官代谢,代谢产物(主要是酚类物质)随尿排出。急性中毒是由于苯的亲脂性,附于神经细胞表面,抑制生物氧化,影响神经递质,麻醉中枢神经系统。

慢性毒作用主要是苯代谢产物被转运到骨髓或其他器官,可能表现为骨髓毒性和致白血病作用。迄今,苯的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涉及:干扰细胞因子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调节作用;对苯二酚与纺锤体纤维蛋白共价结合,抑制细胞增殖;损伤脱氧核糖核酸,诱发突变染色体损伤;癌基因的激活。

作用机制

苯极易挥发,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苯脂溶性强,进入人体后迅速分布于脂肪含量高的组织和器官,其中骨髓的含量最高。苯本身没有毒性。

慢性苯中毒的发生主要是体内代谢产物作用结果。苯先后在肝脏和骨髓中代谢。苯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内细胞色素单加氧酶(CYP2E1)作用下氧化为环氧苯,随后有3种代谢途径:

(1)环氧苯经非酶性的重排自发转化成苯酚,苯酚进一步经肝脏cyp2c92E1(CYP2E1)氧化成低毒性苯的双羟基或三羟基化合物,如对苯二酚(HQ)、儿茶酚(CAT)、苯三醇(BT)。之后,HQ、CAT、BT进入骨髓,在骨髓经髓性过氧化物酶(MPO)作用形成苯醌(BQ),BQ具有血液系统毒性。BQ经酚硫转移酶(PS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催化,与硫酸、谷胱甘肽或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结合物随尿液排出体外。同时,BQ可在还原型辅酶Ⅰ醌氧化还原酶NQO1酶的催化下又转化成低毒性的羟基化合物,从而保护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免受亲和性醌类化合物的损伤。

(2)环氧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催化下与谷胱甘肽结合,转化为低毒性的产物—苯硫醇尿酸(PhA)。

(3)环氧苯被催化生成具有毒性的开环产物粘糠醛苯醌(BQ)、对苯二酚(HQ)、粘糠醛,尤其是BQ和HQ,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成熟,是具有造血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化合物,可能有潜在的致癌性。

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发挥毒性:①HQ与DNA共价结合造成染色体损害;②BQ和HQ在骨髓产生氧化基因对脱氧核糖核酸造成氧化损害。有研究显示,苯对造血干细胞直接产生毒性作用外,苯及其代谢产物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也是其毒性效应机制之一。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轻者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样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头痛、神志模糊、抽搐,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慢性中毒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有的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个别病例有肢体痛和痛觉减退表现。

2、造血系统:慢性苯中毒的主要特征是造血系统的损害,有近5%的轻度中毒者无自觉症状,但血象检查发现异常,最早和最常见的是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此外,血小板亦出现降低,皮下及黏膜有出血倾向。重度中毒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引起再生不良性贫血

3、黏膜刺激症状:双眼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咳嗽、咽喉痛及气急等。

4、呼吸系统咳嗽、胸闷,严重者出现肺水肿、呼吸骤停、呼吸衰竭。

5、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肝功能损伤,口服患者症状较重。

6、其他。长期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以至皲裂,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脱脂性皮炎。苯还可损伤生殖系统,引起女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流产和胎儿畸形发生率增高。苯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确认的人类致癌物。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苯中毒的诊断依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高浓度苯蒸气的职业史,以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

慢性苯中毒的诊断应根据较长时间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参考作业环境空气中苯浓度的测定资料,参考实验室检测指标,同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象改变,根据中国《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 68—2022),进行综合性分析诊断。

诊断要点

急性中毒

(1)轻度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黏膜刺激症状,伴有轻度的意识障碍。

(2)重度中毒:吸入大量苯蒸气后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a)中、重度意识障碍;b)呼吸循环衰竭;c)猝死。

慢性中毒

(1)轻度中毒:有较长时间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可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易感染等症状。在3个月内每2周复查1次血实验室检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a)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4×10⁹/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⁹/L;b)血小板计数大多低于80×10⁹/L。

(2)中度中毒:多有慢性轻度中毒症状,并有易感染和(或)出血倾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a)白细胞计数低于4×10⁹/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2×10⁹/L,伴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⁹/L;b)白细胞计数低于3×10⁹/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⁹/L;c)血小板计数低于60×10⁹/L。

(3)重度中毒:在慢性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a)全血细胞减少症;b)再生不良性贫血;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d)白血病

辅助检查

短期内大量吸入苯蒸气,引起以中枢系统麻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苯中毒,因此,可进行血气及酸碱分析。慢性苯中毒时,苯的代谢产物能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成熟,引起造血系统损害,导致白细胞、血小板数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导致白血病。因此,慢性苯中毒可进行血常规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

血气及酸碱分析

(1)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可选取肱动脉或股动脉或桡动脉等动脉作为采血点,一般多选择肱动脉和桡动脉。在摸到明显搏动处,按常规消毒,左手固定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成60°角刺入,血液将自动进入注射器内。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

(2)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值急性苯中毒可引起肺水肿,造成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正常参考区间可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七节“血气分析”部分。

血常规分析

(1)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血常规标本应严格按照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操作规程进行检测,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量1~2mL,轻轻颠倒混匀,切勿用力振摇,防止血标本溶血性贫血,影响测定结果,标本于2h内检测完毕。

(2)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区间慢性苯中毒主要引起白细胞计数下降,也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减少。正常参考区间可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七节“血常规分析”部分。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1)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血涂片的制备标准制备血细胞涂片并染色,用显微镜读片的方法对血细胞形态进行辨识并分类计数。

(2)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区间慢性苯中毒可以引起血细胞形态变化,包括粒细胞毒性变、巨大血小板、偶可见巨幼红细胞。苯致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幼稚细胞

骨髓细胞学检查

(1)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骨髓采集、涂片与染色标准制备骨髓细胞涂片,用显微镜读片方法对骨髓细胞形态进行辨识并计数

(2)临床意义及正常参考区间慢性重度苯中毒患者骨髓象可出现继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不良性贫血、继发性白血病等骨髓象相应改变。一次骨髓涂片结果与病情不一定完全平行,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有必要作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或活检。

治疗

急性中毒

1、立即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更换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

2、口服者促毒物排出。催吐、洗胃、导泻、利尿。

3、无特效解药,给予高渗葡萄糖、大量维生素c葡萄糖醛酸等有助毒物代谢排出。

4、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脑水肿等。

5、注意保暖和卧床休息,忌用盐酸肾上腺素

慢性中毒

无特效解毒药,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学对症处理。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给以多种维生素、核苷酸类药物以及皮质激素、丙酸睾丸素等。

康复措施  

预防措施

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对苯作业现场进行定期劳动卫生学调查,监测空气中苯的浓度。加强个人防护,佩戴防苯口罩或使用送风式面罩;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女工怀孕期及哺乳期必须调离苯作业岗位,以免对胎儿和乳儿产生不良影响。

一级预防(源头预防)

以下人群不宜从事接触苯的相关职业: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异常子宫出血

二级预防(检测与防护)

三级预防(积极治疗与康复)

苯中毒的三级预防关键在于及时识别职业性急、慢性苯中毒,及时脱离苯的作业环境,通过药物治疗以及支持疗法。对于慢性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治疗根据造血系统损害所致血液学对症处理。

【知识】2025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系列科普知识——苯中毒的三级预防.【知识】2025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系列科普知识——苯中毒的三级预防.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