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河会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交战双方为英法联军和德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1914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推进至马恩河一带。9月3日,德军渡马恩河南下追击法军,欲直接威胁巴黎。9月5~9日,英法以六十五个师的兵力向该地德军五十一个师反攻获胜,从此德军包抄法军速胜计划失败,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或称雷姆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这次战役以德军失败而告终,从此,西线从长期相持转为德军节节败退。1918年3~5月,德军在西线三次大的进攻后,离巴黎仅六十公里。7月15日又以约五十个师在马恩河地区对协约国军发动攻势,失败。7月18日协约国军反攻,至8月6日结束战斗。德军败退至维勒河和埃纳河一带,协约国军占据马恩河突出地带。至此,德军败局已定。,
马恩河之战虽然短暂,但意义重大。它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被迫转入阵地战,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马恩河战役打破了德国包抄法军的计划。从此,德军不仅陷人了长期的阵地战,而且还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苦境地。
主要战役
第一次
战役背景
1914年8月,在法国边境爆发激战之后,到了9月初,法国第4、第5集团军以及英国远征军撤退至马恩河以南地区,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构筑防线进行布防。与此同时,法军总参谋长J.-J.-C.霞飞将军着手组建第6、第9集团军,将第6集团军部署在巴黎外围,第9集团军安排在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蓄势待发准备展开反攻行动。
德军第1、第2集团军为达成追歼法军第5集团军的目标,在行动中偏离了原先规划的进攻方向,一路推进至巴黎以东区域,这一举动使得德军第1集团军的右翼完全暴露出来。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小毛奇),在得知法军即将发起反攻的消息后,于9月4日紧急下达命令,要求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地区转入防御态势;同时命令第3、第4、第5集团军向南进发,与从东面展开进攻的第6集团军相互配合,对凡尔登以南的法军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德第1集团军司令A.H.R.von克卢克却公然违抗命令,依旧率领部队继续向南推进,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对联军反击极为有利的态势。
就在同一天,约瑟夫·霞飞果断下达作战指令:法第5、第6集团军联合英远征军,向德第1、第2集团军发起主要突击行动;法第9、第4集团军则负责牵制德第3、第4集团军,使其无法全力支援;与此同时,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地区展开辅助突击,从侧翼对德军形成威胁。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这条战略防线上,联军集结了66个师,总兵力达108.2万人,而德军仅有51个师,约90万人;尤其是在主攻方向上,联军的兵力是德军的两倍之多,形成了局部的兵力优势。
战争开始
1914年9月5日,在乌尔克河西岸,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发生了接触,双方随即展开战斗。此次作战中,法军采用了一种新的运输方式,首次大规模使用汽车(共投入1200辆)将第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从巴黎快速运往前线,提升了部队调动的效率。德第1集团军司令克卢克很快察觉到自身右翼和后方正面临严峻威胁,为避免被合围,他当机立断,于8日下达命令,要求所部全部撤至马恩河北岸进行防御。然而,这一仓促的撤退行动却留下了隐患——德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了宽达50公里的防御间隙,这无疑为联军提供了绝佳的突破机会。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战机,果断从德军防御的间隙地带穿插迂回。至8日,他们已成功逼近马恩河,从侧翼对德第1集团军形成了包围态势,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即将拉开帷幕。
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
战争后果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小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会战详情
1914年7月28日,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1日,德国以俄罗斯进行战争动员为由,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以法国不接受它所提出的“中立”的条件为借口,向法国宣战。
1905年,德国前总参谋长施利芬制定了一份战争计划。该计划的核心要点在于:将强大兵力集中部署于西线战场,选择防务相对薄弱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作为行军通道,从侧翼对法军形成包围态势,以实现速战速决、迅速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在达成这一目标后,再调转兵力挥师东进,应对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大体上遵循了其前任所制定的这一计划。在兵力部署方面,仅安排9个师的兵力用于监视俄罗斯的动向;而在西线战场,则集中了7个集团军,总计78个师的兵力。这些部队以梅斯为战略轴心,分为左右两翼展开部署:左翼由2个集团军组成,共计23个师,主要任务是守卫梅斯以南、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防御阵地;右翼则由5个集团军构成,共55个师,其行动路线是借道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破法国北部边境防线。
自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军为报失败之仇,从1872年起开始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对德作战计划,到开战前已有17个之多。最新的计划是由法军总参谋长的约瑟夫·霞飞将军制定的,即“第17号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认为德军将集结在设防巩固的法德边境线上,因此法军要在这里展开积极主动的攻势,并一举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1914年8月4日,德军右翼部队入侵比利时,随即遭遇比利时军队的坚决抵抗。在列日要塞,德军进攻受阻,停滞了3天之久,直至20日才成功占领布鲁塞尔。与此同时,法军按照既定的“第17号计划”,指挥几个主力集团军向德军左翼发起进攻。然而,从初期战斗情况来看,“第17号计划”暴露出诸多问题,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在洛林地区,法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进攻萨尔堡和莫朗日两地德军防线时,遭遇德军顽强抵抗,推进受挫,自身损失较大。德军右翼在占领比利时后,其5个集团军近百万兵力开始向法国境内推进,行动路线如同一把挥动的镰刀,从比利时斜插进法国。其中,克卢克指挥的第1集团军约30万人,走在最右侧,被德军视为右翼主力以及向巴黎进军的主要攻击力量。8月24日,该集团军从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8月25日,德军又成功攻占那慕尔。为迟滞德军右翼部队的前进速度,法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霞飞从洛林战场抽调部分兵力,组建了法国第6集团军,并任命毛老里为该集团军司令。
1914年9月2日,德军克卢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挺进到距巴黎仅有15英里的地方了,霞飞指挥的法军主力为阻遏德军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败。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也迁往波尔多。
然而,克卢克并未按照常规思路直接向巴黎推进,而是选择向东旋转行军,其目的是与比罗指挥的德第2集团军相互配合,对法第5集团军形成围歼之势。如此一来,德军旋转后的战线侧翼恰好要从巴黎近旁经过,并且不可避免地要横越法第6集团军的前方区域。当时,霞飞未能迅速察觉到这一战局变化所蕴含的机遇,仍按照既有部署命令部队继续后撤。不过,巴黎卫戍司令加利埃尼将军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情况,他当即意识到德军这一行动存在重大疏漏,兴奋地表示德军将侧翼暴露在了法军面前,对德军此举感到意外,同时也认为这对法军而言是一个有利态势。
在英法相关史料中,存在一处未被明确提及的背景情况。德国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原本设想通过策略性安排,故意在某一侧翼呈现出相对薄弱的态势,其战略意图是诱使法军出击,而后利用自身强大的另一侧翼兵力对出击的法军实施包围并歼灭。然而,战场局势的发展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前,英法两国向俄罗斯提出请求,希望俄军能够在西线战场形成牵制,以缓解英法所面临的压力。尽管当时俄军并不具备发起进攻作战的充分准备,部队尚未完全集结到位,军械装备也远未配齐,但俄皇尼古拉二世还是应英法的要求,仓促下令俄军发动攻击。这一情况打乱了德军原有的战略部署。由于俄军在东线发起攻势,德军不得不从原本计划用于包围歼灭法军的另一侧翼抽调部分兵力前往东线应对俄军。最终的结果是,俄军因准备不足在东线遭遇惨败,而德军在西线的两侧翼也因兵力分散而都呈现出相对薄弱的态势。
他立即命令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准备攻击德军的右翼。他又打电话给约瑟夫·霞飞,请他批准攻击行动,但霞飞没有表态。约瑟夫·加利埃尼又驱车驶往英军司令部,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但英军参谋长表示对攻击德军右侧翼的计划“不感兴趣”。
1914年9月3日晚,克卢克率部抵达马恩河。此前,他所追击的法第5集团军及外侧的英国远征军已于当日早些时候渡过马恩河。这两支部队此前仓促退却,处于疲惫混乱状态,虽多次收到炸毁桥梁的电令,却均未执行。克卢克占领桥头堡后,未遵循柏林最高统帅部要求其与比罗的第2集团军保持齐头并进的命令,打算次日清晨渡河,继续追击法第5集团军。
当日,克卢克集团军官兵行军近30英里。一位法国目击者称,德军士兵抵达马恩河北岸附近时,许多人疲惫倒地,仅能含糊念叨“30英里”,累得说不出其他话。克卢克此举使士兵过度疲惫,且部队远远脱离了给养车队和重炮队。在克卢克看来,节节败退的法军不具备突然调头攻击的士气与能力,但他未料到法军中的约瑟夫·加利埃尼将军正等待其出现疏漏。
1914年9月4日,克卢克在率部向前挺进的过程中,直接向最高统帅部表明,无法执行让其留在后方作为德军第2集团军侧卫的命令。他认为,若等待比罗的德第2集团军跟上而停止进军两天,会削弱德军整体攻势,给法军提供重振旗鼓、自由行动的机会。实际上,比罗的第2集团军同样疲惫。于是,克卢克不顾最高统帅部的命令,继续向东南方向推进,离巴黎越来越远。
在柏林,从德皇到普通民众都坚信法军即将被彻底消灭,德国胜利在望。然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却心存疑虑:按照常理,胜利者理应会俘获大量敌军,但自追击法军以来,德军所俘获的法军数量有限,仅在洛林地区俘获约2万人,其他地区加起来也不过一两万人,并且缴获的大炮数量也相对较少。他不禁怀疑,法国人是否正在进行一场有计划的撤退。
9月4日早晨,法军侦察机的报告让约瑟夫·加利埃尼意识到“必须立即行动”。克卢克部队冒险向巴黎东南方向挺进,使其殿后部队成为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和英军的进攻目标。上午9时,加利埃尼在未获约瑟夫·霞飞同意的情况下,向毛老里发布预先指令,让其做好战斗准备。随后,他致电总司令部,请霞飞下达正式攻击命令,但霞飞未明确表态。
实际上,霞飞早有反攻计划,其中包含动用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进攻德军右翼外侧的设想。霞飞希望再争取一天时间,以便增援部队抵达、第5集团军完成部署,同时有更充裕时间协调英军配合行动。听完加利埃尼的请求后,霞飞凝视作战地图,陷入沉思。霞飞性格极为沉着,常能整日静坐思考而不发一言,全然不顾外界议论。下午,加利埃尼再次来电,约瑟夫·霞飞最终批准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于马恩河北岸发起进攻,并于当晚10时下令法军其他部队停止后撤,定于9月6日展开全面反攻。
然而,英军方面拒绝了执行既定的反攻计划。这一情况令霞飞十分焦急,他于9月5日下午亲自赶赴英军司令部,试图说服英军司令弗伦奇爵士改变决定。经过一番劝说,第一代伊普尔伯爵约翰·弗伦奇最终答应了霞飞的要求,承诺将“竭尽全力”投身战斗。傍晚时分,霞飞返回自己的司令部,随即向部队发布了一项简短有力的动员令。他明确指出,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会战即将打响,此前部队的撤退阶段已宣告结束,当下应全力向敌人发起进攻并将其击退。若部队无法继续前进,则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阵地,宁可战死也绝不后退。同时强调,在当前形势下,任何表现出示弱的行为都是绝不能被允许的。
1914年9月5日,克卢克集团军行进至巴黎东面,此时已能望见埃菲尔铁塔,其右后方侧翼遭到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袭击。克卢克当即下令负责掩护德第2集团军右翼的第3和第9军回身应对毛老里部队。这两个军的撤离,致使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宽达20英里的缺口。由于面对这一缺口的英军已迅速后撤,克卢克才敢于做出这一冒险决策。对于德军而言,此役取胜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法军主力部队和英军利用该缺口突破德军防线中部之前,成功击溃法军两翼,即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和福煦的第9集团军。
克卢克将作战重点放在对付毛老里的部队上。当毛老里部队逐渐难以支撑时,向约瑟夫·加利埃尼请求从巴黎城内紧急派兵增援。这一请求促使加利埃尼组织了战史上首支摩托化纵队——马恩出租汽车队。加利埃尼指示巴黎警察征集了约600辆出租汽车,将1个师的兵力运送至战场,最终帮助毛老里部队没有被克卢克打垮。
1914年9月6日凌晨,法军展开全线反攻。法第6集团军持续与德第1集团军在奥尔奎河展开激烈战斗;法第5集团军改变撤退态势,转为进攻,与德第1集团军激烈交锋,同时与德第2集团军右派展开战斗;法第4和第9集团军则对德第3、第4集团军形成拦截态势,致使德第1、第2集团军陷入孤立。1914年9月8日,战局进入关键阶段,弗伦奇率领英军3个军悄然进入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成功将德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分隔开来,克卢克和比罗面临被分割包围的严峻危险。1914年9月9日,比罗鉴于局势危急,下令其第2集团军撤退。此时,克卢克的第1集团军虽暂时击败毛老里部队,但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不得不在同一天向后撤退。至1914年9月11日,德军所有军团均已开始后撤。
至此,马恩河会战结束。协约国军队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保住了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这场会战的战略性结果十分巨大,德国人丧失了其优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在这场会战里,交战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达150万,伤亡人数接近50万。其中,法军损失25万人,阵亡81400人;英军损失1.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里,德军依照施里芬制定的基本战略,快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推进。当时,整个德国乃至几乎全世界都坚信德军将迅速取得胜利,巴黎即将被攻占。然而,就在德国胜利看似触手可及、法国灾难即将降临之际,协约国军在马恩河畔扭转战局、转败为胜,这一战果被人们誉为“马恩河畔的奇迹”。美国知名战史专家米德尔顿在探讨协约国将领中对马恩河会战贡献最大者时指出:“历史显示,有不少人自称应获‘马恩河战役得胜者’这一称号,但相比之下,加利埃尼更当之无愧。”
战争影响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最终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双方共投入超过200万名士兵,英法联军有大约26.3万名军人伤亡,德军有25万名士兵伤亡。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阻止了巴黎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第二次
战役背景
1918年5月至6月期间,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发动进攻后,形成了一个正面宽达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随后,德军统帅部制定作战计划,决定在马恩河地区集结3个集团军的兵力,即第7、第1和第3集团军,共计48个师,配备6353门火炮以及约400架飞机。德军计划从蒂耶里堡、埃纳河地段突破协约国军队的防线,进而向巴黎推进并展开进攻,以夺取战争胜利。面对德军的进攻态势,法国部署了第6、第5和第4集团军进行防御,这3个集团军共36个师,配备3080门火炮。法军采取纵深梯次配置的方式组织防御,同时做好适时转入反攻的准备。
7月15日零时30分,法军出其不意地对即将发起进攻的德军实施了猛烈的炮火反准备。4时50分,德军第1、第3集团军在经过3个多小时的炮火准备后,于兰斯以东发起进攻,成功突破了法军的第一道阵地,但在第二道阵地前遭到法军猛烈炮火的阻击,进攻受阻。与此同时,德第7集团军在若尔戈讷、圣埃弗雷兹地段突破了法第5、第6集团军的防线,向前推进了5至8公里,并强渡了马恩河。法军迅速做出反应,航空兵和炮兵对马恩河上的各渡口和桥梁进行轰炸,有效迟滞了德军的前进速度。7月16日至17日,德军试图继续发展进攻,但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
反攻结果
在协约国军队防御期间,为应对战局变化,他们紧急增调部队,积极筹备反攻行动。联军总司令F. 福煦经过审慎谋划,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决定由法第10、第6集团军担任主攻任务,这两个集团军下辖25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兵力构成多元,包含8个美国军队师、4个英军师、2个意军师,配备有2103门火炮、1100架飞机以及500辆坦克。它们将从马恩河突出部西侧,向当面的德军(共18个师,拥有918门火炮、约800架飞机)发起强力攻击。同时,安排法第9、第5集团军从突出部东侧展开助攻,以此解除德军对巴黎的严重威胁。
1918年7月18日4时35分,法第10、第6集团军在徐进弹幕射击的掩护下,未进行常规的炮火准备,便在贝洛至丰特努瓦长达50公里的正面上,向德军果断发起反攻。当天,协约国军队推进迅速,取得了3.2至8公里的进展。次日,即7月19日,法第9、第5集团军按照预定计划,从东面发起反攻。在协约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下,德军遭受重创,伤亡极为惨重。无奈之下,德军于7月21日开始向马恩河北岸撤退。
1918年8月2日,协约国军队成功收复苏瓦松地区。到8月4日,又彻底肃清了马恩河突出部内的德军。此后,双方战线在埃纳河与韦勒河一带逐渐稳定下来。在这场战役中,协约国军队付出了一定代价,损失兵力达13.9万人,但成功歼灭德军16.8万人。同时,协约国军队向前推进了40公里,还将防线缩短了45公里,达成了预定的战役目标,进而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军在此役中遭遇失败,主要因素在于兵力与兵器配备不足,并且对自身实力做出了过高评估。
会战人物
法方人物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JosephJacquesCésaireJoffre,1852年1月12日—1931年1月3日),法国元帅、军事家。
霞飞出生在法国比利牛斯省里沃萨尔特城一个皮匠家庭。1870年由巴黎理工学院投笔从戎,作为一名工兵少尉参加普法战争。战后考进陆军实习学校,187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工程部队任职。1876年任营长,负责建造明达利防御阵地。此后,相继参加侵略东南亚、中国台湾和非洲塞内加尔的战争,得到一次次表现自己的机会。1901年返回巴黎,晋升为旅长,1905年升任师长,1908年又被提为军长。1911年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而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举荐贤才,把当时并不出众,但比较年轻,而政治上属温和派的约瑟夫·霞飞推上高位,让他当了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霞飞从此圆了统帅三军之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德军执行“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从法军设防薄弱的方向攻入,霞飞在边境交战中接连失利;德军总参谋长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为一时的胜利所陶醉,霞飞领导法军在马恩河战役中阻止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以“速战速决”为基础的施利芬-小毛奇计划,使西线战争从机动作战转入持久的阵地战阶段,保卫了巴黎,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约瑟夫·霞飞则因此名声大震。
1916年12月,霞飞受到部属攻击而辞职,改任政府军事顾问。鉴于霞飞对法国的重大贡献,霞飞被授予法国元帅军衔。1917~1918年,他任驻美国军事代表团团长,为争取美国军事援助作出贡献。后又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1918年12月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战后任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研究法军建设问题。1922年任法国国防委员会主席。1931年1月12日卒于巴黎。他生前著有《1914~1915:战争准备与战役实施》和《霞飞元帅回忆录》。
德方人物
赫尔穆斯·约翰内斯·毛奇(1848-1916),德国大将,老毛奇之侄,又称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普鲁士王国容克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熏染。1880年任老毛奇副官。1891年起先后任德皇威廉二世侍从武官、王牌师师长、德军军需总监等职。1906年任德军总参谋长。他声称自己一生的工作都是为了准备发动世界性的战争。
小毛奇58岁时,成为德军总参谋长。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中,他基本上继承了他的前任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方案,那就是集中主力于西线,先用6-8周的时间击溃法军,然后挥师向东打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然而,小毛奇既担心西线左派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抵挡法军,又害怕东线的防守兵力太单薄,抵挡不了俄军。因此,他计划进行调整,削弱西线右翼而增强左翼,企图使右翼主力部队在战争爆发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侵入法境,第39天攻陷巴黎,迅速结束西线的战斗。为打好这场计划中的速决战,小毛奇在提高德军进攻能力上颇费了一番心血。他尤其重视铁路网的建设并将其全部纳入军事轨道。他把军事院校毕业生中“脑子最灵活的”人派往铁路部门,每条线路由一名参谋负责。他甚至命令,不经总参谋部的批准,不得铺设或改变任何线路。在小毛奇的促动下,德国铁路网的建设获得高速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已有能力在24小时内将军队主力从西线调往东线。正因为如此,战争初期德军的动员和集中最为迅速,很快取得了优势。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时,他基本上继承了其前任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的方案。1914年8月1日,德皇正式颁发总动员令,启动“施利芬·小毛奇计划”。
战争初期,西线德军以右派为主攻方向,越过德比边境,先后占领列日要塞、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那慕尔要塞,直逼法比边境。1914年8月21~25日,德法两军主力在法国边境地区展开激烈战斗,结果德军取胜,法军主力被迫全线撤退。初战告捷,然而有些迹象却令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疑惑不解,例如被俘虏的法军人数很少,法军也没有出现通常所见的那种溃退和无组织后撤现象。他开始为德军的长驱直入和各集团军之间出现的缺口感到担忧。果然,英法联军在马恩河占领有利地形,以108万人的兵力实施全线反攻,迅速形成夹击德军第2集团军右翼、包围第1集团军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集团军只好自行撤过马恩河。小毛奇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无奈之中只好下达各集团军北撤的命令。马恩河战役的失败,不仅使“施利芬一小老毛奇计划”化为泡影,也宣告了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
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报告:“皇帝,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三天后,他被撤职。1916年6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这位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便抑郁而死。
会战评价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削弱德军左派集团,使右派获得最大可用兵力,发动最大强度的攻击,在俄国正式出兵参战前覆灭法国。因此,施里芬临死前还谆谆嘱托同事“切勿削弱右翼”。可是,接任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罗斯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阉割“施里芬计划”的恶果也逐渐显现—由于少了26个师,德军的兵力变得捉襟见肘,随着德军深入法国纵深,负责进攻巴黎的德国第1集团军与负责战术配合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十千米,第1集团军统帅京特·冯·克鲁格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突袭。
与遭到阉割的“施里芬计划”相比,法国的“17号计划”显得更加一厢情愿。法军统帅约瑟夫·霞飞毫无根据地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一门心思地把主力摆在东北地区国境线上,妄想迅速东进,一路打到柏林。于是乎,两个自信到自满的对手将在战场上吞咽各自种下的苦果。
在确信胜利的情况下,无论毛奇也好,他的幕僚也好,都未考虑到协约国撤到准备好的阵地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法军和英军都已最后被打败了。间谍的报告表明,虽然平民都离开巴黎,部队却开到了,但毛奇没有把这个情报转送给两位关键性的陆军将领,即克卢克和第二集团军指挥官卡尔•冯•比洛。
由于德国最高统帅部和其军队之间距离的拉长,无线电通讯变得更加杂乱了。在战争的那些早期日子里,德国最高统帅部限用一架粗制的,不用电线的(后来的无线电)接收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则限用一架发报机。结果,只能拍发最紧急的电讯。野战电话系统也并不发挥较多作用。它不是为长距离通讯设计的,而且破坏活动和事故损坏造成通讯的不断混乱。不久,克卢克不得不自己作出决定,但无法告诉毛奇他正在干什么。可是,退却中的法军不但能利用缩短距离的野战通讯设备,还能利用他们的民用电话系统。
西里尔•福尔斯在所著《大战》中写道:“大部分英国历史学家,尽力把英国远征军前进的故事写得尽可能好些。事实上这次前进是爬行。主要的责备毫无疑问必须落在约翰•弗伦奇爵上头上,看来他从未感到他实际上是在进入一个空隙,而且也从未要他的部队猛进。还有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是,在法英部队中,有着某种小心谨慎,有时蜕化为懦怯。”
德国用八十七个师参加战争(对法英的七十二个师)。史里芬计划曾规定,要有九十七个师才能征服法国,其中的七十九个师组成经过比利时的庞大突击旋转运动。毛奇却派七十八个师到西面,五十三个师进行旋转的攻击。他还调了两个军(四个师)去东线,进一步削弱了这支部队。对于他们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德军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此役双方均有失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部队缺乏协同,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战略意义
马恩河战役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形成胶着态势。德国就此丧失了快速击败法国,再回身来对付俄罗斯的机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糟糕困境,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
历史影响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人数超过上百万的几个大战之一,其中英法联军约有100万、德军90万人。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也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的施里芬计划宣告破产。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挡住了德国联邦国防军的攻势。“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马恩河之战虽然短暂,但意义重大。它宣告了德军速决战的破产,被迫转入阵地战,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马恩河战役打破了德国包抄法军的计划。从此,德军不仅陷人了长期的阵地战,而且还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苦境地。
一次大战中马恩河会战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新民晚报官方网站.2025-09-12
一战西线战场:马恩河战役.北京市国防动员办公室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