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凌晨,以色列军方在公海拦截了一支由土耳其等组织发起的国际救援船队。以军突击队空降至船队指挥舰“马马拉”号,与船上人员发生冲突并开火,造成多人死亡。最终以军控制了全部6艘船只,并切断了船队与外界的联系。
哈马斯自2007年6月控制加沙后,以色列与埃及对其实施封锁;2010年5月,“自由加沙运动”组织的国际救援船队计划5月31日抵加沙,以色列拒绝船队直接进入,提出“先到以港口验货再陆路移交”的要求遭船队拒绝。5月30日起,以方派军舰警告拦截,31日凌晨,以军军舰靠近警告、战斗机也盘旋监视。5月31日凌晨2时左右,以色列海军搭乘直升机空降至国际救援船队的土耳其“马马拉”号指挥舰,以军开火并强行登船致船长受伤,船上人员与以军发生肢体冲突后遭以军开枪射击。最终,以军在距离以色列海岸大约120公里的公海海域控制了全部6艘救援船,并切断了其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事件共造成19名志愿者死亡。以军方随后将受伤志愿者送往以色列海法市,并表示将没收船上物资,检查后通过陆路移交加沙,船上其他外国人员或被遣返回本国,或被收押。
事件发生后,土耳其人道救援基金会(IHH)称事件发生在公海,以方违反国际法。以色列称救援船上人员先挑起暴力冲突,并指物资中有可被哈马斯用于军事的水泥,同时指控组织者土耳其人道救援基金会(IHH)支持“极端组织”;后以色列承认行动基于错误情报、战略,但仍指责志愿者行动过激。船队的组织者则表示不会被吓倒,仍有船将驶向加沙。联合国、巴勒斯坦、中国等多国及国际组织对事件表示谴责或关切。其中联合国随后成立国际调查小组,潘基文期望小组推动相关问题解决并影响地区局势;以色列也成立内部调查委员会,总理内塔尼亚胡出席听证会,称武力拦截系无奈之举且“符合国际法”,但相关表述被指有推卸责任嫌疑。
事件背景
2007年6月,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以色列和埃及开始对加沙进行封锁。以色列称,封锁是为了防止哈马斯走私武器,但联合国和国际救援组织都认为,封锁未能削弱哈马斯,却摧毁了加沙当地经济。但以色列否认加沙存在人道危机,称食物和医疗设备都可进入加沙。
2010年5月30日,组织者之一的胡瓦达·阿拉夫曾表示,整个救援船队“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同情况做好了充分准备”,他们希望以色列当局不要做错事,不要拦截船队。以色列则一直公开表示,将对驶向加沙的船只进行拦截。以方提出救援船队驶向以色列港口,在那里卸下物资后,经过以色列检查,再通过陆路移交给加沙,但救援船队拒绝了以色列的要求。
2010年5月30日黄昏,以色列派出3艘军舰展开海上拦截行动,通过无线电与船队取得了联系,警告加沙海域是军事封锁区,任何企图靠近的人员都要后果自负。5月30日晚,救援船队一度改变航向,以避免与以军军舰对峙。有报道称,船队人员清楚以军将进行拦截,但不希望拦截在夜幕下进行,而是希望拦截行动可以在白天进行,从而被更多人看到。
由40多个国家资助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计划当地时间2010年5月31日中午抵达加沙地带沿海地区。这次救援船队共有6艘船,其中3艘是客船,3艘是货船。船队共装载了一万多吨医疗用品、建筑材料、帐篷、食品等人道救援物资,船上人员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各国,总计大约750人,其中包括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人梅里德·麦奎尔、数名欧洲议会议员及一名纳粹屠杀幸存者。
这次向加沙运送救援物资的行动是由声援巴勒斯坦人、反对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的国际和平组织“自由加沙运动”发起的,其目的在于唤起国际社会关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长达3年的封锁。这是自2008年8月以来,“自由加沙运动”第九次试图向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以色列曾5次放行该船队进入加沙,但自去年1月以军对加沙哈马斯发动为期三周的军事攻势之后,以色列就不再允许向加沙输送物资。
“自由加沙运动”国际和平组织船队明确表示,无论此行多么危险,都试图在加沙地带靠岸。以色列明确表示拒绝船队直接进入加沙地带,并派军队进行拦截。据以色列电台报道,31日凌晨,三艘以色列军舰靠近正在航行中的船队,警告他们加沙地带水域是军事禁区,任何企图靠近的人员都要后果自负。随后,以色列战斗机不断在船队上空盘旋,对其行程进行监视。
事件经过
2010年5月31日凌晨2时左右,以色列精锐部队——海军第13突击队搭乘直升机,用绳索空降至国际救援船队中的土耳其“马马拉”号船,这是这个船队中最大的一艘,也是该船队的指挥舰。半岛电视台一名记者事发时在这艘船上,这名记者说,志愿者打出白旗,他们没有朝以军发射实弹。以色列海军向船只开火,并强行登船,打伤了该船船长。随着以军士兵强行空降至甲板上,船上身穿橙色救生服的人员与以军士兵发生肢体冲突,随后,以军开枪射击,船上人员四处奔散,还有人则抢救甲板上一名昏迷不醒的同伴。
半岛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袭击发生时正在六艘船当中的最大的一艘上进行直播,他表示,有十几名平民在袭击当中受伤,现场联线稍后被打断。在船上通讯被切断前,船上人员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正在用绳索登船,我们被抓起来了。”最后在希伯来语“所有人都闭嘴!”中中断。后来,以色列士兵和医护人员将受伤的国际志愿者紧急送往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市。
事件结果
以色列控制了全部6艘船,将船队拦截在距离以色列海岸大约120公里的公海海域,切断了船队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以色列军方说,海军对这6艘船的拦截行动遭到抵抗,“根据初步调查报告,事件导致超过10名志愿者死亡。”活动主要发起者、土耳其人道救援基金会(IHH)表示,15名志愿者死亡,大部分是土耳其人。以色列“第10频道”报道,19名志愿者死亡。以色列军方表示,船上的物资将被没收,在进行检查后,由以方通过陆路移交给加沙地带。船上的外国人员将被送回本国,不愿被驱逐回国的人则会被收押。
各方反应
以色列回应
以色列方虽承认确有此事,却辩解称是救援船上的人员“首先挑起了暴力冲突”。以色列贸易部长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当时以军士兵是以沿着直升机放下的绳索下到船只之上的,稍后遭到了船上人员的袭击。“当有人试图偷走你的武器时,你就开始失去控制了。”这部贸易部长表示。
根据以色列的说法,此次救援船队的救援物资中有禁止输入加沙的水泥等建筑材料。以色列认为水泥可被哈马斯用来构筑军事设施。以色列称组织者土耳其人道救援基金会(IHH)支持“极端组织”,包括哈马斯。以色列政府对伤亡表示遗憾,但同时表示,以军遭到船上人员用匕首和铁棍发起的袭击,一名士兵的步枪被抢走;根据以军交火规则,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士兵可以开枪。以色列副外长阿亚隆事后说,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挑衅”,组织者与“基地”组织和哈马斯有联系;如果允许船队通过,将为加沙开辟一条武器走私的“走廊”。
在加拿大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则对以军表示“全力支持”。以色列官员在渥太华告诉法新社:“总理重申对以色列国防部队的支持,并查问伤者的情况。”内坦亚胡原定周二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不过他临时取消了行程,提前回国。以色列国内也因此事件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以色列评论员呼吁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尽快下台,还有以色列内阁成员要求立即进行调查,但他们仍然一致认为,船上那些亲巴勒斯坦的志愿者们才是此次流血冲突的罪魁。
2010年6月1日,以色列军方承认,以色列海军昨日与一支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救援船队发生冲突这一行为是“巨大的错误”,并称军方“(掌握了)错误的情报、(采用了)错误的战略”。参加昨日行动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以海军突击队员表示,他们得到了错误的情报,“我们并未料到会遭到船上志愿者的反击事情的结果与我们所预期的大相庭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船上的志愿者们所采取了过激行动”。
该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政府随后成立内部调查委员会,2011年1月23号,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报告称,以军的行动不违反国际法。
土耳其回应
土耳其人道救援基金会(IHH)说,事件发生在距离以色列海岸大约120公里的公海海域,以色列的做法违反国际法。
针对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事件,土耳其方面作出强烈反应并采取多项反制措施:土耳其政府首先对该袭击予以严厉谴责,其外交部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指出,无论以何种借口,对从事和平活动的平民采取此类行动均不可接受,以色列必须为这一涉嫌违反国际法的行为承担严重后果,同时召见以色列大使要求以方对事件作出解释。
土耳其副总理比伦特・阿林奇(又称阿林克)明确表态,称以色列的行为属于“海盗”行为,并宣布多项具体举措:一是召回土耳其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使,令其返回安卡拉,以此抗议以色列军方拦截船队并导致多名土耳其人死亡的行径;二是推动土耳其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申请,要求联合国介入处理此事;三是取消土耳其原本计划与以色列联合举行的三场军事演习。此外,事件发生后,愤怒的民众也于周一早间聚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的以色列领事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表达对以色列行为的不满。
事件发生后,伊斯坦布尔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以游行。
巴勒斯坦回应
针对以色列袭击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事件,巴勒斯坦方面作出强烈回应: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区全国哀悼3天,并谴责以军此次突袭行动是“大屠杀”。2010年5月31日,巴勒斯坦领导层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召开由阿巴斯主持的紧急会议,呼吁国际及地区相关方面就以色列向救援船队开火一事立即采取行动。
会后,巴领导层发表声明指出,以色列对国际救援船队的袭击是“粗暴的海盗行径”,既超越法律范畴,又“前所未有”地威胁地区安全与稳定,国际社会应就此承担起相应责任;同时明确巴方将密切关注事件进展,计划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伊斯兰会议组织等国际机构提交倡议,共同谴责以色列的“血腥罪行”,并呼吁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及国际社会采取明确且切实的措施,尽快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此外,声明还呼吁巴勒斯坦各派摒弃派别“小利益”,加快达成和解、结束内部分裂状态,共同应对以色列的侵犯行为。
事件发生后,加沙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以游行。
哈马斯吁请全球伊斯兰教徒到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使馆前“起义”抗议。
船队回应
船队组织者称,他们不会被以色列的暴力行动所吓倒,还会有几艘船准备驶向加沙。
国际反应
希腊
希腊召见以色列大使,要求以方“立即”通报一艘船上大约30名希腊人的安危状况。希腊国防部长下令中断与以色列联合举行的空军演习。
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以色列军方袭击援助加沙的国际救援船队事件表达强烈不满,他表示:“我对运往加沙的救援物资船队遇袭、造成人命伤亡的报道感到震惊,谴责这种暴力行为,以色列必须立即给出全面解释。”同时,潘基文指出当下还不清楚全部事实,开展全面调查以确定流血事件的发生原委至关重要,且已指示特别协调员塞里(RobertSerry)和联合国近东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格兰迪(FilippoGrandi)在当地积极介入,敦促各方保持克制,防止进一步伤害,并协调所有相关方。此外,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也召开紧急会议,就该事件展开磋商,联合国一份草案对以军行动提出谴责,要求以色列立即释放扣押船只,并推动对这一事件展开国际调查。
美国
针对以色列军方袭击国际人道物资运送船队事件,白宫发言人伯顿发表声明称,“美国对这起事件导致人命伤亡感到非常遗憾,我们尝试了解为何会发生这次悲剧”;美国总统奥巴马则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电话,就该事件表达遗憾。此外,白宫另行发布声明指出,奥巴马对事件造成的人命伤亡深感遗憾与关注,希望能尽快掌握这一悲剧的全部事实及相关情况,同时表示理解内塔尼亚胡取消访美行程的决定,双方已同意尽快重新安排会面。
法国
法国外长库什内表示“非常震惊”,他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为这起暴力事件辩护”。
德国
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则表示深切关注。
中国
针对以色列袭击向加沙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土耳其船队并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一事,中国明确表达立场并提出要求:中方对该事件表示震惊和谴责,坚决反对这一针对人道救援与平民的行径,同时敦促以色列方面切实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全面改善加沙人道主义局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明确指出,中方对事件深感震惊,再次强调以色列需切实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推动加沙人道主义局势向好发展。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杨涛也表示,中国支持安理会尽快就以色列突袭救援队事件采取行动,他特别提到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局势依然严峻,因此敦促以色列全面、认真执行安理会决议,立即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允许国际人道物资顺利进入加沙,助力当地民众早日开展重建、恢复正常生活。
欧盟
2010年5月31日,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就以色列军队拦截驶往加沙的国际救援船队并造成人员死亡一事作出回应。据其发言人表述,阿什顿对事件中的伤亡人员表达同情与哀悼,明确要求以色列当局就事件发生的原因展开彻底调查;同时,发言人阿什顿重申了欧盟对加沙地带的立场,指出对加沙地带持续实施封锁在政策上不可接受,且所产生的政治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欧盟要求“立即、持续且无条件”解除对国际救援物资、商品及人员进出加沙地带的封锁。
阿拉伯联盟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也强烈谴责以色列,并指以军的行动是对抗人道援助的“罪行”,由22国组成的阿拉伯联盟将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下一步要怎么做。
叙利亚和黎巴嫩
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和到访的黎巴嫩总理哈里里也同声强烈谴责以色列,并警告这可能会拖累中东区域陷入战火之中。两国领导人促请阿拉伯联盟、回教会议组织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立即采取行动,实施有效措施来阻止以色列干案。
伊朗
伊朗总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谴责以色列的行动“不人道”,这将导致以色列亡国。
其他
事件调查
联合国成立国际调查小组
2010年8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宣布成立一个由4人组成的国际调查小组,调查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武力拦截前往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船队事件。潘基文在声明中说,这一调查小组由新西兰前总理杰弗里·帕尔默担任主席,即将离任的哥伦比亚总统阿尔瓦罗·贝莱斯担任副主席,另有来自以色列和土耳其的成员各一名。调查小组将于2010年8月10日开始工作,并于2010年9月中旬提交第一份进展报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2010年6月起,他已就成立调查小组事宜与以色列、土耳其两国领导人展开密集磋商,“今天调查小组终于得以成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展。”潘基文对调查小组提出期望,希望其依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声明完成调查任务,并与以、土两国政府开展全面合作;同时明确调查小组还需就“如何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提出具体建议。此外,潘基文强调,期待该调查小组的成立能对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双边关系,以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产生积极影响。
以色列成立内部调查委员会
2010年8月9日,以色列针对袭击加沙援助船队事件成立的内部调查委员会召开听证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出席作证,这也是以色列首次就该袭船事件对本国政府及军方高级官员开展听证。
听证会上,内塔尼亚胡陈述称,事件发生前,以色列政府曾与土耳其、埃及等国多次展开外交交涉,试图通过和平途径阻止国际援助船队进入加沙地带,但因交涉未能达成效果,以色列政府高层判断武力拦截船只已不可避免。他同时声称,以军的拦截行动“符合国际法”,强调以军士兵是在遭到船上人员袭击后被迫开枪,辩解道“我们尽力避免伤亡,但士兵有权自卫”。此外,内塔尼亚胡还提到,事发前他正准备启程访问北美,行前已授权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负责应对援助船队相关事宜。对此,以色列《新消息报》网站分析认为,内塔尼亚胡的这一表述存在推卸责任的嫌疑。
事件影响
外交关系方面
以色列与土耳其关系遭遇重创:事件中死亡的志愿者,有多名为土耳其公民,土耳其政府当天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以土关系走向交恶,不仅意味着以色列失去了在中东问题上的重要对话伙伴,导致双方合作关系严重受损,更关键的是,这还将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整体战略布局产生冲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原计划于2010年6月1日访问美国并与奥巴马会晤,因事件爆发紧急取消行程;美国国务院虽未直接谴责以色列,但发言人明确表示“对事件造成的伤亡深感遗憾”,要求尽快掌握该事件的全部事实及相关情况。
巴以和谈方面
美国和以色列原定在白宫的会晤,由美方上周突然宣布,与5月初巴以终于同意由美国充当中间人开始间接和谈有关,而会晤又遭取消,极可能对巴以和谈进程产生负面影响。
国际形象方面
以色列的行为引发全球范围谴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事件当天发表声明,称“对以色列军队在公海使用武力导致平民死亡深感震惊和悲痛”,要求以方“立即解释事件经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10年5月31日深夜召开紧急会议,谴责“导致平民死亡的暴力行为”,呼吁开展“公正、透明、国际参与的调查”。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发表声明,强调“以色列的拦截行动不符合国际法”,法国、德国等欧盟成员国表示关注该事件,西班牙、瑞典等国召集驻以大使问明详情。
加沙封锁方面
欧盟发言人阿什顿重申了欧盟对加沙地带的立场,指出对加沙地带持续实施封锁在政策上不可接受,且所产生的政治效果适得其反。
事件评价
国外媒体认为以色列媒体声称是救援船队上的船员挑起了武装冲突,这种辩解无疑是“狼在吃羊之前,谎称羊弄脏了河水”。国际社会纷纷谴责以色列的野蛮行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谴责这种暴力行为,并要求以色列当局全面、彻底地调查此事。欧盟要求以色列“立即、无条件”解除对国际救援物资、商品和人员进出加沙地带的封锁。(北京周报 评)
巴勒斯坦领导层称以色列对国际救援船队的袭击是“粗暴的海盗行径”,超越了法律范畴,“前所未有”地威胁到地区安全和稳定。土耳其召回驻以色列的大使,抗议以色列军方拦截驶往加沙地带的国际救援船队,打死多名土耳其人的行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对于以色列军队拦截国际救援船队驶往加沙致人死亡一事表示不满,并要求以色列当局就此事展开“彻底调查”。(中国台湾网 评)
以色列首先需直面与土耳其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的问题。土耳其是少数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的伊斯兰国家,不过,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发起“铸铅行动”、造成加沙民众大量伤亡后,两国关系曾陷入严重紧张,直至近期才逐步缓和。而在5月31日以色列拦截救援船队的冲突中,多数死伤者为土耳其人,这一结果彻底激怒了土耳其政府与民众——土耳其第一时间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当时正在拉丁美洲访问的土耳其总理雷杰普·埃尔多安也对袭击事件予以严词谴责,并决定提前结束访问回国。以土关系走向交恶,不仅意味着以色列失去了在中东问题上的重要对话伙伴,导致双方合作关系严重受损,更关键的是,这还将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整体战略布局产生冲击。(新华网 评)
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事件发生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正在加拿大访问,并准备次日访美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事发当天上午,内塔尼亚胡在与助手和顾问磋商后,决定继续行程,但当天下午又宣布紧急回国处理危机。此间媒体猜测,这一变化或许表明国际社会压力超过内塔尼亚胡预期,而美国对以方行动可能也不甚满意。美国虽然长期支持以色列,但在伊朗核问题、巴以和谈等诸多国际热点事务中,也需要土耳其的支持。(新华网 评)
内塔尼亚胡自去年初上台后,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始终未配合奥巴马的立场,导致美以关系受到影响——双方领导人的会见次数明显减少,甚至有报道称两国高层传统的交流渠道曾一度中断。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内塔尼亚胡原定在白宫与奥巴马的会晤,由美方于上周突然宣布,这一安排显然与5月初巴以双方最终同意由美国充当中间人、启动间接和谈有关;而此次会晤最终取消,极有可能对本已步履维艰的巴以和谈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新华网 评)
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事件发生后,巴勒斯坦方面对以方行为予以强烈谴责,但并未立即宣布退出巴以间接和谈。不过有分析人士认为,综合考虑巴勒斯坦民众情绪及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巴方后续仍有可能决定搁置和谈进程。(新华网 评)
自2007年以来,以色列始终对加沙地带实施严密封锁政策。本次事件中,尽管救援船队未能成功将物资送达加沙,却让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问题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面对全球范围内更加强烈的反对声音,若以色列继续坚持封锁加沙,势必会使其在外交层面陷入孤立的境地。(新华网 评)
值得注意的是,武力袭击国际救援船队并造成人员死伤的情况在国际上较为罕见。针对“日后若出现更大规模的国际加沙救援船队,以色列是否还会动武”这一问题,以色列副外长阿亚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称:“我们会吸取教训,努力避免在下次类似事件中出现暴力冲突。”(新华网 评)
以色列军队突袭加沙救援船 打死19名国际志愿者 .北方网.2024-04-20
以军强行拦截人道救援船打死19名国际志愿者.新浪网.2025-10-05
土耳其人道主义基金会称其五名工作人员在加沙地带遇难.sputniknews.2025-10-05
以军方向国际加沙救援船队开火致19人死亡.新浪网.2025-10-05
欧盟对加沙救援船遇袭不满 要求以色列彻查此事.中国新闻网.2025-10-05
以军方首度承认犯下“巨大错误” 坚称对方行为过激.中国日报网.2025-10-05
联合国就"以袭击加沙救援船队"成立调查组.新浪财经.2025-10-05
以色列总理就以军袭击加沙援助船队事件作证.搜狐网.2025-10-05
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 致十多人死亡.新浪财经.2025-10-05
以色列袭击救援加沙国际救援船队令世人震惊.taiwan.2025-10-05
[视频]以调查报告称以军袭击国际救援船合法.央视网.2025-10-05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闭会 关于修改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决定等获通过.广州海事法院.2025-10-05
以色列突击队袭击救援船队,9人死亡..sandiegouniontribune.2025-10-05
以色列袭击加沙救援船队带来系列外交问题.中国日报网.2025-10-05
加沙救援船事件余波未尽.北京周报.2025-10-05
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打死多人 多国谴责.中国台湾网.202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