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英文名: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France;法语名: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又名巴黎国立自然博物馆,是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距巴黎圣母院不远的巴黎植物园内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达22公顷。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前身是法国路易十三于1635年建立的皇家药用植物园,1793年正式建立为博物馆。1794年,植物动物园开业。1836年,化学家谢弗勒尔被任命为博物馆的负责人。1841年,地质和矿物学画廊开业。1898年,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画廊开业。1938年,人类博物馆落成。1948年,博物馆加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2年,博物馆成立了一个自然保护服务处。1979年,动植物秘书处成立。1992年,常驻环境代表团成立。2013年,博物馆植物标本室翻修后重新开放。2015年,人类博物馆翻修后重新开放。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专注于展示和研究自然历史,下设12个机构。除本部外,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部遍布法国,其中巴黎有3个。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包括古生物馆和比较解剖馆、矿物学与地质学馆、古植物馆和昆虫馆、人类馆、进化馆等,藏品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馆藏分为10个大类,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节肢动物门、植物学、文件档案和艺术收藏、生活类收藏、海洋无脊椎动物、矿物学和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有岩石、矿物、化石、生物、动物、植物等标本共计6800万件,与文献、档案和艺术收藏品结合,勾勒出约100年研究史。
历史沿革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前身是法国路易十三于1635年建立的皇家药用植物园,1793年正式建立为博物馆。同年,热拉尔·范·斯潘东克(Gérard van Spaendonck)设计了博物馆的标识。1794年,植物动物园开业。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受益于重要的政治保护,经历了一段繁荣的时期。1836年,化学家谢弗勒尔被任命为博物馆的负责人。1841年,地质和矿物学画廊开业。1898年,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画廊开业。
1907年,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迈出了自主化的新一步,法国财政法为其提供了自由的预算。1938年,人类博物馆落成。1948年,博物馆参与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1962年,博物馆成立了一个自然保护服务处。1979年,动植物秘书处成立。1992年,常驻环境代表团成立。
2013年,博物馆植物标本室翻修后重新开放。2014年,地质和矿物学画廊重新开放,举办“地球宝藏”展览。2015年,人类博物馆翻修后重新开放。截至2025年,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法国已管理着12个遗址,其中3个位于巴黎。
位置境域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距巴黎圣母院不远的巴黎植物园内,占地达22公顷。
场馆布局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专注于展示和研究自然历史,下设12个机构。除本部外,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部遍布法国,其中巴黎有3个。其位于巴黎五区的本部内的展馆包括矿物学与地质学馆、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馆、进化馆和博物馆动物园。人类博物馆位于巴黎十六区。其展品关于人种学和体质人类学,包括文物、化石等。巴黎十二区文森森林的万塞讷动物园和滨海塞纳省克莱尔动物园,都为博物馆的一部分。
馆藏介绍
自18世纪起,G.-L.L.de布丰、L.J.-M.道本顿、J.-B.de M.拉马克、E.G.圣-希莱尔和M.E.乔治·居维叶等多位科学家为该馆的研究、教学和收藏做出贡献。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馆藏分为10个大类,包括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节肢动物门、植物学、文件档案和艺术收藏、生活类收藏、海洋无脊椎动物、矿物学和地质学、古生物学等,有岩石、矿物、化石、生物、动物、植物等标本共计6800万件,与文献、档案和艺术收藏品结合,勾勒出约100年研究史。
其中馆藏特色是800余万份重要的植物标本,其关于新喀里多尼亚、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喀麦隆及加蓬的植物非常丰富。馆内还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腔棘鱼收藏之一,标本涵盖从胚胎到近两米长的个体。
主要展馆介绍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占地2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古生物馆和比较解剖馆、古生物馆、比较解剖馆、矿物学与地质学馆、古植物馆和昆虫馆、人类馆、进化馆等。
进化馆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化馆,是在1889年由建立的的动物馆改建而成,展示面积达6000平方米,馆内陈列约7000件标本,场馆围绕3个主题展开——“生物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地球上的生命演化”。
一层以海洋生物为主题,悬挂着巨大的蓝鲸和南露脊鲸骨架标本;二层陈列非洲草原、撒哈拉沙漠、南美洲雨林与极地地区的陆地动物标本,包括大象、长颈鹿、犰狳、瞪羚、耳廓狐、北极熊等。三层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为“驯化”“迁徙”“污染”等多个主题。四层介绍进化论与物种分类,尤其是拉马克、查尔斯·达尔文、门德尔等人的研究理论。馆内还设有灭绝和濒危动物标本室,展品包括毛里求斯渡渡鸟、苏门答腊虎等。
矿物学与地质学馆
矿物学与地质学馆位于进化馆东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内,收藏超过77万件物品,涵盖矿物、晶体、贵重宝石、皇家珠宝等类别。常设展“地球的宝藏”,核心展品为18件来自 Ilia Deleff 收藏的大型水晶标本,其他展陈亮点包括路易十四大蓝宝石、查理十世大欧泊、亚历山大一世的镶钻鼻烟盒及玛丽·路易皇后的粉黄玉首饰套装。馆藏超过13万件矿物标本,通过丰富多样的实物,介绍了矿物形成年代及斯特伦茨矿物分类系统(Strunz classification)。此外,还有约4000件来自火星、月球和太空的石陨石,例如恩西斯海姆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碎片等。
古生物馆与比较解剖馆
古生物馆与比较解剖馆位于植物园东南角。一层为比较解剖学馆,主要通过现存脊椎动物和灭绝动物之间的对比,阐述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与关系。厅内陈列约650具骨架,涵盖鱼类、两栖纲、爬行纲、鸟类和哺乳类,重要展品包括霍加狓、一角鲸、大海牛、袋狼等。二层为古生物学馆,按时间顺序进行布展,从古生代的恐鱼科到中生代的帝鳄属和恐龙,如梁龙属、禽龙、三角龙属,再到新生代的始祖马、磷灰兽和埃及古猿,展示了5.4亿年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史。三层展示地球上近35亿年来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人类博物馆
人类博物馆位于夏乐宫南翼,致力于展示人类的进化史、种族多样性与社会文化。常设展共陈列1800件物品,以人类化石和模型为主,通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三个问题引出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史。重要展品包括人类祖先“露西”化石的复制品、尼安德特人头骨、史前人类壁画等。
巴黎动物园
巴黎动物园有自己的独立场馆。其园地建于1931年,最初用于展览殖民地的物种,让公众能在“自然”环境中发现异国情调的动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园的建筑开始年久失修,不再适合部分动物的居住。经过了5年的闭园处理和27个月的重建后,动物园于2014年重新开放。
巴黎动物园内生活着来自全球五个生物带的不少于234个动物物种,动物数量超过3000只,包含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硬骨鱼纲和软骨鱼、软体动物门、昆虫等众多类型。这些动物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才引入,并为它们营造了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大众所熟知的长颈鹿和狼等动物,还是北极狼獾和海牛目等鲜为人知的动物,又或是欧洲水獭亚科(European otter)、秃头鹫(Griffon Vulture)、马达加斯加长尾灵猫(马岛獴)和马达加斯加冕狐猴(Crowned Sifaka)等受保护的珍稀物种,都可以在这里寻得踪影,生物的多样性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植物园
古植物园是巴黎植物园内的核心区域,从17世纪作为皇家药用植物园建造,到18世纪成为教授自然科学和丰富罗伊内阁(Cabinet du Roy)藏品的中心,这里一直作为植物天堂历经了近4个世纪的发展。如今,这里不仅是博物馆,更是研究中心,内部种植着形状、颜色和香气各异的植物以及一些历史久远的树木。植物园内具有标志性的景点便是透视广场(Les Carres de la Perspective)。它位于两条小巷中间,由5个矩形的广场组成,两侧被修剪成双层树冠的梧桐树亭亭玉立,中间种植着各式各样花卉植物,一年四季,这里一直在展现着绚丽多变的景观。此外,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进化馆(Grande Galerie de l’Evolution)。
主题展览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还设有7个主题展览。"我吃故我在"为跨学科展宽,以食物为主题,展示吃的行为如何塑造人类的身体、饮食在人类进化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展品包含图片、当代艺术品、民族志藏品和多媒体资源。"海洋:潜入未知"为沉浸式展览,通过标本、图片、模型展示生物多样性,同时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海洋环境,展览主要介绍海洋及其物种,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尼安德特人展"陈列馆藏的原始化石和模型,以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尼安德特人的研究琎展。"石陨石:从天空到地面"为沉浸式展览,展示大量的陨石示本,通过沉浸式和互动式设备,帮助人们理解陨石所揭示的太阳系的秘密。"我们和他们:从偏见到种族主义"通过沉浸式多媒体设备向公众展示人类特征,展览融合了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基于最新发现审视种族化现象,并证明种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建构。"跟踪类人猿的踪迹"通过类人猿标本,运用多媒体设备模拟其生活环境和生存现状,揭示此物种面临的生存威胁。"夜晚"展陈列大量动物标本,复原夜间森林中的生物活动,讲述有关的神话和怪物故事。
意义影响
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共有2200名工作人 员,其中科学家500名,在发表科学论文方面世界领先(每年发表约1200篇论文)。该馆专注于研究地球及地球生命,从地球及生命起源直至当今时代,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该馆的科学家参与了众多国内外项目,以便记录和研究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历史和生命进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本馆展开各种学科的研究:包括地质学、古生物学、分类学、生 态学、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化学、史前学、 人类学、民族学和博物馆学等。该馆的科研领域十分广阔。了解历史,可知未来。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和环境科学及其全部构成元素:即矿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太空探索到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及物种保护等不一而足。科研范畴涉及从无限大(宇宙、生态系统、大型哺乳动物)到无限小(分子、细胞和组织、种子和花粉以及矿物粉末等),科研内容跨越了时间,从生命起源(古生物学和史前学等)直至当代科学(生态学、模型制造等)。各研究领域的协同合作是该馆的核心,为人类更好地了解物种进化做出贡献。
相关事件
捐赠飞蛾标本
2017年3月30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迎来一只来自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捐赠的飞蛾标本。这只食虫类为匀点尺蛾的飞蛾标本是由法国动植物学家阿尔芒·戴维于1871年在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并由其本人亲自制作。在经过当时海路长途运输后,这只“中国籍”飞蛾标本长期保存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内。
时隔约一个半世纪,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开了鳞翅目昆虫的合作研究,法方代表克劳德·托特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了这只“特殊身份”的飞蛾类标本,他希望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能将其捐赠给上海自然博物馆。最终这只飞蛾标本再次经过长途旅行,回到了祖国。作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之间友谊合作的自然物证,该标本会永久保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入驻
2023年4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访华期间,中国将嫦娥五号收集的月球样品赠送给法国科学界。样品总重1.5克,已被转移到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特殊的空气环境中进行安全存放,以最佳状态长期保存。博物馆未来会与多家科研中心及大学组成国家外星物质中心,对样品进行联合研究。
标本失窃
2025年9月17日,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消息说,不明身份人员从该馆盗走了数块原生金金块。依照馆方说法,此次事件造成的物质损失约60万欧元,但失窃原生金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难以估量。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9-21
AIGLE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推出联名系列 致敬生物多样性.中国日报中文网.2025-09-20
海外知名自然博物馆简介——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2025-09-19
MNHN.MNHN.2025-09-21
history.MNHN.2025-09-21
腔棘鱼可以活近百岁远超预期.科学网.2025-09-20
国家自然博物馆离我们还有多远.人与生物圈.2025-09-21
中国飞蛾标本留法一个半世纪后返国落沪.新华社.2025-09-20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入驻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环球网.2025-09-20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贵标本失窃.京报网.202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