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淡水是指自然界赋存于海底之下具有较大孔隙度的地层或构造中的淡水资源,以及沿着这些含水地层或构造在海底的出口喷涌而成的海底淡水泉或渗泄而成的弥散型海底淡水泉。海底淡水的发现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形成理论
渗透理论
海底的淡水可能来自于陆地。海洋每年有大量的海水蒸发,转化为降雨,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形成蓄水层。如果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可能会穿过海岸线进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
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到达一定深度,但实际上在这个深度以下仍然有淡水。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而是海底空气中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岩浆理论
地球深处存在放气带,每时每刻都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其中包括氧气和氢气,它们结合形成岩浆水,即原生水。据估算,地球内部含有140亿立方公里的原生水,约为地球表面水量的十倍。
沉降理论
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有关。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将水分挤出,被挤压的水随沉积物下沉,被带到地层深处,形成地下水。
河流湖泊理论
在地质历史上,一些海底曾经是陆地,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为形成地下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经历了海陆变迁后,其中的水分可以被保存下来;此外,海底含水层中的原积咸水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地下水质点的弥散作用和对流作用自发淡化成淡水,成为海底淡水的次生源。
发现与勘探
主要发现
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海床下的淡水并不罕见,而是常见的现象。这些淡水储备的形成始于数万年前,当时地平线低于现今,雨水能够渗入海床下方。海平面上升后,海床下的蓄水层因覆盖黏土和沉积物而保持完好。
中国漳浦
在中国福建省漳浦县古雷半岛东侧,有一个名为菜屿的小岛,距离该岛约500米的海面上有一处称为“玉带泉”的淡水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东北部之间的海域,有一片直径约30米的海域,尽管周围海水含盐量较高,但中心区域的水却是淡的,被称为“淡水井”。
澳洲海底
2013年12月,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在海底深处发现了大规模的淡水储备。这些淡水储备的数量是自20世纪以来从地下抽取出的水量的100倍。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资源分布
海底淡水资源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原生的地表淡水需要迁移、过滤、存储到海底具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盖层地区才能保存。新生代近岸区地平线相对于大陆架边缘的频繁升降变化,为河口海底淡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生、运、滤、储、盖”组合条件。中国的海底淡水主要分布在大型河口地区和沿海多个海滩区。
利用海底淡水造福人类.百度文库.2024-10-26
海底水(关于海底水简述).海底水(关于海底水简述).2024-10-26
海底也有淡水,它的来源是哪里,人类可否利用呢?.搜狐网.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