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贵

王佑贵,1949年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东方歌舞团一级作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还曾任中国歌舞团创作编辑中心主任。

1978年,王佑贵考入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王佑贵进入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88年,王佑贵转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创作的《哥哥把你栓在心头》一炮打响,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如意杯”歌曲大赛中以一曲《活着不容易》夺得金奖。1989年,王佑贵来到深圳,创作了《深圳湾情歌》。后因《多情东江水》受到赏识,被招入广东省东深供水局。1993年,由王佑贵作曲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获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全球音乐电视台作品金奖;同年,他作曲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在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被评为金奖。1994年10月,音乐电视片《春天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该歌曲还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1997年,王佑贵创作出了《大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歌曲。同年,他获得了首届“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称号。2000年,王佑贵接受国家歌舞团(现东方歌舞团)的邀请,回到北京。2001年,王佑贵创作的歌曲《新世纪,艳阳天》《大三峡》《嫁到非洲》《苦楝树开花的季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年12月,他出席中国文艺网第七次代表大会,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2007年,王佑贵耗时10年创作的作品《相逢皆是客——大路之子》客家组歌交响音乐进行了演出。2018年10月17日晚,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慈善”之夜《大梦复兴》——王佑贵作品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2020年1月15日,王佑贵创作了《粤港澳》这首歌曲。2025年10月12日,“国画+茶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在北京前门胡同举办,王佑贵等嘉宾莅临现场。

王佑贵七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品有《春天的故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属于中国》《中国兵》《多情东江水》《足迹》《黄河小浪底》《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春天的故事》《归去来兮》和《真情永存》连获中国中央电视台MTV金奖,成为“四连冠”唯一得主,《春天的故事》还被选作电视文献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主题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9年,王佑贵出生于宜章县。母亲是客家人,会唱很多乡间俚歌,父亲凳板戏唱得好,还会吹唢呐,在父母的熏陶下,音乐种子在其心中扎根。上学后,他常揣着竹笛走30公里山路,15岁时,王佑贵凭借吹笛技巧进入县文工团成为专业演奏员。

1973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家澧老师来宜章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王佑贵追到郴州市,经周老师特准参加文化考试后,1978年,王佑贵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工作经历

1982年,王佑贵进入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王佑贵作为旁听生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88年,王佑贵转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当年创作的《哥哥把你栓在心头》一炮打响,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如意杯”歌曲大赛中以一曲《活着不容易》夺得金奖。

1989年,王佑贵来到深圳,尽管生活艰难,但仍坚持创作,当年创作了《深圳湾情歌》。后因《多情东江水》受到赏识,被招入广东省东深供水局,成立深圳市东深文化公司并任董事长。1993年,由王佑贵作曲、宋青松作词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获第一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全球音乐电视台作品金奖。

1993年,他创作的《春天的故事》在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中落选,后在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之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曾经初赛就被淘汰的歌曲在此次大赛中被评为金奖。1994年10月,音乐电视片《春天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传唱大江南北。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王佑贵获得了中国音乐最高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1997年,王佑贵赴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大三峡》、《黄河小浪底》等歌曲,由彭丽媛和杨洪基演唱。同年,他出席中国文艺网首届百佳德艺双馨艺术家座谈会,获首届“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称号。

后续发展

2000年,王佑贵接受国家歌舞团(现东方歌舞团)的邀请,回到北京。2001年,王佑贵创作的歌曲《新世纪,艳阳天》《大三峡》《嫁到非洲》《苦楝树开花的季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同年12月,他出席中国文联第七次代表大会,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

2007年,王佑贵耗时10年创作的作品《相逢皆是客——大路之子》客家组歌交响音乐演出,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歌颂女性。

2013年,王佑贵回到郴州市拍摄《莽山韵》MV,对故乡莽山的印象王佑贵说:“莽山大美,不身临其境,不知其味。”在拍摄过程中,王佑贵不辞辛苦在莽山中辗转,把家乡最独特的风光展示给观众。

2018年10月17日晚,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光大兴陇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公益慈善”之夜《大梦复兴》——王佑贵作品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

2020年1月15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建设,王佑贵心生灵感,创作了《粤港澳》这首歌曲,第一段回望历史立足现在,写敢为人先的特区故事和深圳市精神;第二段面向未来,写携手共进和开拓创新的大湾区抱负和境界;副歌是歌曲的高潮,以“梦在远方,明天更好!创新示范,中国骄傲!”的简洁词句,通过歌唱演员的领唱和集体合唱,反复吟唱,高潮迭起,展现粤港澳的宏大气派。

2025年10月12日,“国画+茶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在北京前门胡同举办,王佑贵等嘉宾莅临现场。此次活动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实践的生动体现,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创作特点

王佑贵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赋格、弦乐四重奏、管弦乐、交响诗组曲、合唱、重唱等,歌曲占比最大。在其三百多首歌曲作品中,颂歌与抒情歌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即使歌曲的美学形态有所不同,但地域性元素的使用始终是其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技法,如使用具有地方音乐风格的调性、节奏、语言等。本文选取《沂蒙山,我的娘亲亲》《嫁到非洲》《为你祝福》《哥哥把你拴在心头》《春天的故事》《多情的东江水》,从地域性素材、旋律与节奏、形式表现、歌词运用的层面对这些歌剧的作曲技法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以期从创作技法上对其歌曲中地域性和时代性风格及其与深圳社会精神之关联的特性进行解读,并在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解读其创作的意义。

地域性

深圳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是由移民者构建的新型城市,它承载了历史与今天、本土与异乡、商业与艺术,而音乐艺术对几乎没有强烈原生和本土文化的新城市而言是构建身份认同重要形式。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特区,其联结中国和世界的身份不言而喻,因此,这座城市可谓汇聚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而对深圳人而言,这种混杂了不同时空风格的音乐恰恰是对其身份的最佳展现,从民俗文化村到世界之窗的建立都显示了深圳“汇聚世界”的目标。而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王佑贵,自然而然地将不同地域风格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主体之一,由此显示新城市对多种文化的容纳性。

在王佑贵的地域性风格歌曲中,对特定地域之旋律和节奏的使用是最为常见的创作手法。《哥哥把你拴在心头》是一首具有陕北地区风味的民歌,商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运用了著名的山西民歌《走西口》的素材,但复杂化了节奏模式,因此与《走西口》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陕北民歌的风格。情歌是陕北传统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哥哥把你拴在心头》既使用了具体的音乐素材,也借用了《走西口》的情歌风味,描摹了男女离别依依不舍的男女形象。《哥哥把你拴在心头》将陕北民歌独唱的形式转换为“哥哥”与“妹妹”的对唱的形式,单一重复的旋律则保留了陕北民歌简洁明快的感觉。

时代性

说到王佑贵的歌曲创作,不得不提到两首最为重要的作品:《春天的故事》和《多情的东江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歌曲的重要代表作,也最为清晰地显示了王佑贵将地域性情感嵌人时代“主旋律’的创作特性,由此将某种具体的风格上升为地域性情感的歌曲,与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两首歌曲也都是以深圳城市情感作为主题,展现我国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场景,这两首歌曲虽没有明显的民俗音乐素材,却将具有浓烈的地域情感化约为音乐的形式,使具有时代气息的风格成为深圳市地域歌曲的特征。

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在深圳这座小渔村“画了一个圈”,使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让人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生活与经济发展,使祖国的春天更加生机勃勃。来到深圳发展的王佑贵敏锐地捕捉到了深圳文艺的发展方向,《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同志,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有人曾提问:“是什么灵感,竟把《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写得那么优雅,那么委婉,那么抒情而又动人?”王佑贵娓娓道来:“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可以说,王佑贵完全是在用满腔热情和一片诚挚来创作这一首世纪音乐精品。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朴实无华的音调,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王佑贵的歌曲创作可谓是简约而不简单,其地域性和时代性既是一种美学特征,也是作曲家创作观念的集中展现。对大众文化而言,这两个特性是文艺作品的首要因素,因为“作品是面向生活且能反映每个时代生活现状”。中国音乐发展历经了20世纪的巨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潮音乐等具有先锋意识的音乐形态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主体。同时,艺术音乐也随之远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关注形式层面,忽略音乐与时代精神和人民大众的联系。而王佑贵歌曲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其通俗性与艺术性的平衡,而通达这个要点的策略便是其歌曲创作中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将不同地域的音乐素材转化为歌曲的“美学动机”,体现了当代歌曲对不同时空音乐要素的包容,更体现了他的歌曲与普通大众的联系。而把时代题材融入歌曲创作中,体现歌曲与特定地域的情感联结和依附,这是其创作之意义所在。这样的文艺形式加速了城市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了城市凝聚力和认同感,建立了“文化自信”。

王佑贵的歌曲创作无论是在腔词关系上,还是音乐的民族性方面,都为当代创作歌曲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依据。他的旋律写作注意歌唱性,将中国传统审美特性融入了新时代的音乐创作,创作了靠近普通民众的歌曲,这是其创作中地域性的最终目的。同时,在情感表达上,将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歌曲成为时代的传声筒是其作品时代性的最终体现。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社会阅历等无形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灵感,进一步转化为作品的民族个性,

主要作品

王佑贵有四重奏,赋格钢琴与乐队、交响诗歌剧、电视剧、集、片等众多歌曲作品。

家庭生活

王佑贵出生在宜章县迳口村,其母亲喜好唱歌。王佑贵告诉记者:“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母亲都在吟唱,她被称为村里的刘三姐,我是听她的歌长大的。”童年时代的王佑贵在母亲的熏陶下,开始能分辨音乐的情感色彩。母亲不仅教会了王佑贵唱歌,更为他播下一颗音乐的种子,王佑贵说:“艺术创作需要对事物有美好的感受,才能通过音乐等艺术体现出来,在母亲的教导下,我拥有豁达开朗的心态和对艺术的追求,这让我在创作中受益颇多。”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奖项

创作轶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创作心境:幼时,王佑贵梦想成为打爆米花的师傅,后来在大学遇到好老师,才萌生做教师的想法。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离开教师岗位时他满怀愧疚,这种复杂的感情成为创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源泉。这首歌曾让一对本已到海南省不打算再在山区教书的教师夫妻重返教坛。

春天的故事》的创作灵感:1993年,词作者先后两次将《春天的故事》歌词复印送给王佑贵,他都觉得难以用音乐表达,直到第三次,他用湖南话反复朗诵歌词才得到灵感。后来,他为了让歌曲有史诗般的气势,借鉴中国传统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手法,加上了合唱段,歌词就用歌名,从而有了恢弘激扬的赞歌式的合唱前奏与间奏。

《春天的故事》的获奖经历:《春天的故事》参加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时,在深圳分赛区初选中落选。词作者将歌词由三段改成两段,7分钟精简为5分钟,还对部分歌词进行了修改。修改后交到评委会,因“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等通俗语句引来了争议,多数评委认为不够严肃,但有两位评委据理力争,最终这首歌在大赛中被评为金奖,之后更是一炮而红,获得多项大奖。

人物专访

“实际上,我是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母亲不仅生了我,更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赐给我音乐的灵魂。”王佑贵的话语里,充满着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

王佑贵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母亲是一位爱唱歌的客家妈妈。襁褓中的王佑贵最先听到的是母亲的摇篮曲。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在堂屋门口纳鞋底,母亲都不停地吟唱,一支接着一支。母亲的歌,有的欢快跳跃,有的哀怨忧伤,有的轻盈飘逸如柳絮飞舞,有的激情澎湃似山洪奔腾。童年时代的王佑贵,就是从母亲的歌声里分辨出情感色彩的。

母亲不仅教会了王佑贵唱歌,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王佑贵至今还记得母亲的名言:“少时不努力,长大没出息;让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多给别人搭台,才是大将胸怀”在母亲的教导下,王佑贵养成了进取向上、宽容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饱含深情地说,没有母亲,就没有他今天的一切。

2007年5月15日,王佑贵耗时十年打造的作品《相逢皆是客——大路之子》客家组歌交响音乐会在深圳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

当被问及这组客家组歌的创作动力是什么,王佑贵回答说,“是我对客家文化特有的情结。小时候我每年都会跟母亲去几次客家地区。在母亲身上,我看到了客家女性的伟大:勤俭、吃苦耐劳、智慧。在我心目中,客家女性是最值得颂扬的。组歌的主题就是歌颂客家女性。另外,我母亲在当地是一个刘三姐式的歌仙,我的创作源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这次的作品也是献给母亲的礼物,是对她深厚母爱的报答。”

“我是凭着一根竹笛闯进音乐之门的。”王佑贵平静地告诉笔者。

学校离家有30里的山路。路上休息时,王佑贵就拿出竹笛吹母亲唱过的歌。几年下来,他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吹笛技艺。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佑贵正赶上县文工团招生。他凭着那支自制的竹笛,吹得招考老师眉开眼笑,从此成了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佑贵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秀水河边那个小山村,竹笛便成了他的好伙伴。耕作之余,他总要到秀水河边坐在石块上吹几曲。

“一天,县城的朋友告诉我,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家澧老师来了,要在全省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等我赶到县城时,周老师却离开宜章县郴州市去了。于是,我一路追到郴州师专,找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听了我的竹笛演奏后,特准我参加文化考试。我就这样成了湖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王佑贵告诉记者,“如果那次没有追上周老师,我就进不了湖南师大了。”

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做了大学教师之后,他又先后到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

1989年,年近40的王佑贵,带着一种冒险精神,踏入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

深圳这弹丸之地,云集了数十万名下海者。王佑贵初闯深圳,饱尝了人间酸苦。正当窘迫之时,一家公司找他编一台文艺晚会,他爽快答应并顺利完成,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接着,他担任了深圳艺术节音乐设计,这是一个难逢的机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地编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被聘为深圳企业家艺术团总监,月薪5000元。他终于“苦”出了一点名堂。

经过两年的奋斗,王佑贵买下了一台钢琴。他可以静静地坐在琴凳上,梳理千头万绪。写一首歌吧!写什么呢?他,一个山里孩子,真正让他懂得山外有山的是老师,是老师教他识字,教他做人,就写一首歌颂老师的歌吧。于是,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出来了。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经宋祖英一唱而传遍大江南北。王佑贵曾收到过近千封人民教师的来信。一对教师夫妻在信中写道,他们是相抱痛哭着听完这首歌的。他们本已到海南省,不打算再在山区教书了,但听了这首歌,他们又踏上了重返教坛的路程。

“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合起来。”可以说,王佑贵完全是在用满腔热情和一片诚挚来创作这一首世纪音乐精品。

几经锤炼,《春天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记录了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王佑贵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说,“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80、9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而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

深圳口述史|王佑贵:用音乐记录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今日头条.2025-10-21

网易云音乐.网易云音乐.2025-10-21

王佑贵.郴州市人民政府.2025-10-21

宜章名人录--王佑贵.宜章名人录--王佑贵.2025-10-21

《大梦复兴》——王佑贵作品音乐会举行.深圳文学艺术网.2025-10-21

“国画+茶文化”主题文化活动北京前门胡同举办.华声新闻.2025-10-21

王佑贵:那一曲《春天的故事》.双鸭山新闻网.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