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1893年3月9日—1978年7月27日),字浩如,号平芳,出生于北京,湖南省湘乡市荷塘乡(今属双峰县)人,教育家。她是中国首位在伦敦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的女性。
曾宝荪是曾国藩的曾孙女,祖父曾纪鸿为清末著名数学家,父亲曾仲伯(广钧)系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宝荪四岁发蒙,因她的父亲是维新派人士,没有给她缠足,也没有给她从小定亲,她在家中私塾读书到14岁。随后她来到上海市,先后入女子教会学校——晏摩、务本女校读书。后又考入杭州省立女师读书。一年后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学习。冯氏女校的校长英国人巴路义女士改变了她的命运。1912年,巴女士决定带她到英国留学深造。曾宝荪于1912年9月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1916年,曾宝荪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毕业后,她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科目。1917年,她又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女士在英国筹措资金筹划回国办学事宜。1918年9月12日,其创办的艺芳学校正式开学。曾宝荪为纪念祖母,取其斋名“艺芳”为校名,曾宝荪主张忠恕育人,融合中西教育理念。五四时期组织学生成立“爱国十人团”参与反帝运动,曾宝荪历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第二中学校长,两次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国际会议。1928年秋起,得教育部许可,学校改为中学六年一贯制。在1938年8月17日上午9时的轰炸中,艺芳校舍被毁严重,幸而师生平安。因此,学校决定将学生寄读于已迁往沅陵县的福湘女中。以后长沙市沦陷,学校三度停办。1946年春,曾宝荪来长沙重开学校。学校又于1946年秋正式开学。1949年,曾宝荪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1951年,曾宝荪受宋美龄邀请赴台。晚年她与曾约农一同将曾国藩家族手稿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1978年7月27日,85岁的曾宝荪溘然而逝。
曾宝荪终身未婚,毕生致力于女子教育。她的作品有《曾宝荪回忆录》。曾宝荪去世后,家乡人们为纪念她,于1991年在其老家湖南富厚堂附近盖了一所学校,取名为“宝农中学”,以纪念弘扬曾宝荪、曾约农姐弟俩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崇高精神。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893年3月9日,曾宝荪出生于北京。曾宝荪四岁发蒙,在家中私塾读书到14岁。她的父亲是维新派人士,没有给她缠足,也没有给她从小定亲。而教导曾宝荪的祖母郭太夫人,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化学养,自19岁嫁入曾家就喜欢读书看报,谈论时事政治。对曾宝荪,郭太夫人采取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家中曾宝荪不仅读中国传统古籍,还学习外语、音乐、绘画,甚至还上体育课。
职业生涯
14岁那年,曾宝荪来到上海市,先后入女子教会学校——晏摩、务本女校读书。因对前两个学校不甚满意,后又考入杭州省立女师读书。一年后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学习。这所学校对曾宝荪意义重大,正是冯氏女校的校长英国人巴路义女士改变了她的命运。
对曾宝荪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祖母、父亲和巴路义女士。而真正促成她事业的就是巴女士。巴女士是英国圣公会的信徒,为了传教来中国办学,认识曾宝荪时她已五十多岁。1910年,曾宝荪与巴女士相识,一直到巴女士去世,巴女士都没有离开过她。可以说,没有巴女士,就没有教育家曾宝荪。
曾宝荪与巴女士的交情开始于她的一次反叛行为,因为对学校的许多做法表示愤怒,曾宝荪自办了一张报纸专讲学校不平之事。巴女士大为恐慌,但并未开除之意和惩罚之心。好心的巴女士找来曾宝荪谈话,并没有责备和怨言,而是与她一起祷告。曾宝荪被巴女士的宽容和爱心感动,从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12年,巴女士有一年的假期,她非常欣赏曾宝荪的学识和人品,认为冯氏女校已不能再给她更多的知识,决定带她到英国留学深造。1912年4月初,她们从中国出发,到英国后,为升大学,曾宝荪于1912年9月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在西田书院,她选的是理科,上的课程是生物、化学和数学。
当曾宝荪不负恩师厚望,考上伦敦大学西田书院时,正值巴女士休假结束。她们曾经答应曾宝荪的祖母,当巴女士回中国时就将曾宝荪带回,现在归期已到,曾宝荪该怎么办,是放弃学业回国,还是不守承诺留在英国。最后,巴女士为了曾宝荪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与退休金,选择陪伴曾宝荪在英国完成学业。1914年,曾宝荪立下宏愿,决定将来在中国办一所女子教会学校,既传授科学知识,也传授基督精神。
1916年,曾宝荪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毕业后的她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继续读研究科目,为了将来办学,1917年,她又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女士在英国筹措资金筹划回国办学事宜。1917年10月30日,她们得到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决定带着基金离开学习六年的英国回国办学。
回到中国的曾宝荪,受到东南沿海很多学校的盛情邀请,但她都婉谢了,她决定与巴女士在湖南长沙办一所全新的女子学校,既不同于外国人的教会女校,也不同于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而是将中西兼容并蓄,办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艺芳学校于1918年9月正式开办。曾宝荪为纪念祖母,取其斋名“艺芳”为校名,曾宝荪主张忠恕育人,融合中西教育理念,创办之初,曾家族人拿出作校址的曾文正祠的后花园即浩园(即现田家炳实验中学北校校址),被北洋军阀张敬尧的部队强占驻军,创办人认为办学之事不能拖延,于是毅然租下西园龙宅(亦黄兴所创同盟会发起组织华兴会的诞生地)。随后,她联络在湘名流,促使北军退出浩园。1919年5月北军一退出,艺芳师生便急忙搬入浩园。面对断垣残壁、危楼废阁,创办人率领员工一面修葺房屋,安置家具,一面聘请教员,招考学生。几经努力,艺芳生机勃发。五四时期组织学生成立“爱国十人团”参与反帝运动,曾宝荪历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国际会议。1928年秋起,得教育部许可,学校改为中学六年一贯制。1938年8月17日上午9时的轰炸中,艺芳一共中了15枚炸弹,校舍被毁严重,幸而师生平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将学生寄读于已迁往沅陵县的福湘女中。以后长沙市沦陷,校园被占,学校三度停办。1930年前,艺芳设有大学部。创办初期招收的一个英算专修班和一个大学预科班,曾因经费原因中途停办。1928年秋起,得教育部许可,改为中学六年一贯制。学校自1918年到1949年32年中,共招收初中26个班、高中19个班,毕业生在1000人左右。艺芳每次招收班次不多,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实行小班制和六年一贯制。以私立学校惯例,班次多人数多方为合算,而艺芳以重视人才质量办学,所以每次招生人数不多。曾宝荪效仿她留学的西田学院梅校长做法,为使校长能深刻地记住每位学生,将自己的教育精神传达给每位学生,她不仅严格控制招生规模,而且坚持学生住校,师生同寝同食,整个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
艺芳专职教员多为有留学背景的研究生,也有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曾宝荪、曾约农既是校长、教务长,也是专任教师。曾宝荪兼教生物和英语并每周给学生讲时事,曾约农任教物理化学。著名国学大师及教育家李剑农、刘洪度、熊菊如、陈天倪、李肖聃、徐绍舟、席鲁斯诸先生皆来校任教。由艺芳出钱保送至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学习的左景馨、陈昭炳、徐少英三位同学,毕业后均回母校服务。湖南省名教师袁鹤皋(全国人大代表)、曹赞华(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大师大数学系主任)、曾宪楷(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等都曾在艺芳任教。学校还聘请了多名英籍教师教授英语,如巴路义女士及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顾罗兰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的飞机一次次掠过长沙市的上空,炸弹落在街头,火光冲天。很多学校都慌了,纷纷宣布“撤校停办”,师生们背着行李四处逃难。就在大家都以为艺芳女校也会解散时,曾宝荪却站在操场上,对着全校师生大声说:“敌人能炸掉我们的房子,却炸不掉我们的读书心!这所学校,我不撤!课,我们照上!”这句话,成了艺芳女校在烽火中的“精神支柱”。
白天,校园里依旧书声琅琅。国文老师讲《木兰诗》,讲“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台下的女孩们听得眼睛发亮;曾宝荪自己教物理化学课,却悄悄把课本里的知识“改造”了——讲化学时,她教大家如何用常见的药品制作消毒水;讲物理时,她教大家如何包扎伤口、固定骨折的肢体。到了晚上,学校又变了模样。
曾宝荪敞开校门,收留了从沦陷区逃来的几百名流亡妇女。教室的课桌椅被拼起来,成了临时的床铺;食堂里的大锅,每天都煮着热粥,分给那些吃不饱的人。她还组织了“识字班”,手把手教这些妇女读书写字,说:“就算没了家,我们也不能丢了希望,不能丢了文化!”最危险的一次,日伪势力找上门,说要征用艺芳女校的校舍当据点,还威胁曾宝荪:“再不配合,就炸了你的学校!”曾宝荪没有怕。她连夜带着师生,把学校里珍藏的几万册古籍、几百件仪器,一箱一箱搬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藏起来;又想到自己曾和英国圣公会有合作,赶紧让人做了一块“英国圣公会附属机构”的匾额,挂在校门口。日伪势力一看,忌惮国际影响,果然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曾宝荪用自己的智慧,守住了这座“教育堡垒”。
1938年8月17日上午9时的轰炸中,艺芳一共中了15枚炸弹,校舍被毁严重,幸而师生平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决定将学生寄读于已迁往沅陵县的福湘女中。以后长沙市沦陷,校园被占,学校三度停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长沙,全城都在欢呼。可曾宝荪却没闲着,她翻出了学校里珍藏的378册教科书,打包好,准备捐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的学校。有人不解:“这些课本都是你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怎么说捐就捐了?”曾宝荪笑了笑,说:“武器能打赢战争,但教育才能守住民族的未来。这些课本,留给更需要的孩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才是永久的国防啊!”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艺芳女校的校史上,也刻在了无数湖湘人的心里。
1946年春,曾宝荪来长沙市重开学校。当时,学校房屋严重被毁,教学设备被洗劫一空,复学困难重重。但在曾宝荪的努力及校友的支持下,学校又于1946年秋正式开学。
1949年,曾宝荪去了香港特别行政区。1951年,曾宝荪受宋美龄邀请赴台。在台湾几十年,曾宝荪未做任何实际工作,仅加入“中华妇女祈祷会”,每月开常会一次,每年开年会一次,讨论及安排全年工作,聘请传道人等。晚年的曾宝荪与曾约农相依为命,姐弟俩住在台北市和平东路一幢日式平房中,过着寂寞冷清的生活。1978年7月27日,85岁的曾宝荪走完了她的飘摇人生,溘然而逝。
人物作品
人物成就
曾宝荪在英国留学归来后,便闻知慈祥的老祖母已于1916年3月在家中与世长辞了。曾宝荪睹物思人,深为没能在祖母弥留之际见上最后一面而遗憾。回想起祖母的养育教导之恩,她悲痛欲绝。祖母的开明和远见卓识,足以影响她的一生。她特别感谢祖母为她做的三件事:一是未坚持让她裹足,故以后能行走天下,能成为社会女性;二是未在童年便将她许配人家,因而不受家庭拖累;三是准她进学堂念书并准她出国留学,使她学到了为理想奋斗的本领。曾宝荪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三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能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牵绊。”为了深深怀念这位敬重慈爱的老祖母,她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终身不嫁,全心奉献给教育救国的伟大事业。
曾宝荪的这项出格的决定,令亲友和世人大为不解,有人甚至苦口婆心地劝她放弃这种有悖常理的决定。曾宝荪解释道:“我如果结婚,顶多能教养十个子女,但致力于教育,我可以培养出几千个孩子。”从曾宝荪的这种解释中,可以看出此时她的心中,已只装着“教育救国”的志向了,为了这个梦寐已久的理想,她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她这种“唯其独身,才有事业”的独身主义思想,后来竟影响了许多人。她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终身不嫁,从事教育事业;她的堂弟曾约农、妹妹曾宝菡、堂妹曾昭燏等都终身未婚。
为实现理想,曾宝荪决计在长沙市创办一所女子学校。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变卖家产换来一大笔资金,又得到了其父曾仲伯及诸亲友的资助,一所新型的女校终于创办起来了。该校于1918年7月获得了当时国民政府批准的办学资格,于同年9月12日在长沙西园龙伯坚的住宅正式开学。为表达对已故老祖母的深切怀念,曾宝荪将自己亲手创办的女校命名为“艺芳女校”。因为她的祖母晚年自号艺芳老人,并著有《艺芳诗存》行世。“艺芳”一词,也正是老祖母孜孜不倦培育后人的写照,用作校名,一语双关。
艺芳女校校址初设龙伯坚的住宅,不久迁往曾文正公祠内的浩园,曾宝荪自任校长,曾约农为教务长。女校按新式学校的教学规程授课,教学内容以“西学”为主,女校以女性为生源,使中国几千年以来被禁锢的女性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女校的政治空气在当时也是进步的。“五四运动”爆发时,该校28人成立了三个提倡“国货”的“爱国十人团”,大家立志不用日货,不坐日本轮船,在当时的反帝爱国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宝荪为“教育救国”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她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斐然成果,使她在当时中国各界特别是在教育界中颇有声望。曾宝荪在担任艺芳女校校长的同时,还先后被聘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校长、湖南省立高等鉴定考试委员会委员,并被推选为太平洋国际讨论会第二和第三届大会中国代表、湖南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和第二届参议员、国民政府参议会第二届参议员。
个人生活
曾宝荪是个基督徒,因受叔父曾广钟的影响,青年时即加入基督教。她参加过世界基督教宣进协会,任该会第二、第三两届中国代表。她曾为曾广钟编校过《新旧约圣经提要略子》。曾宝荪虽是个独身主义者,她有着浓厚的封建宗族观念。
家庭关系
人物纪念
曾宝荪去世后,家乡人们为纪念她,于1991年在其老家湖南富厚堂附近盖了一所学校,取名为“宝农中学”,以纪念弘扬曾宝荪、曾约农姐弟俩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崇高精神。
石刻文化.长沙市实验中学.2025-10-19
曾宝荪的“教育救国”梦.湖南省文史研究馆.2025-10-19
曾宝荪回忆录.豆瓣读书.2025-10-19
曾宝荪:百年前的女教育家.曾宝荪:百年前的女教育家.2025-10-19
抗战里的湖湘女先生:曾宝荪.微信公众号.2025-10-19
档案利用事例:档案助力走近艺芳女中 了解百年老校文脉传承.hunan.gov.2025-10-19
曾宝荪的“教育救国”梦.湖南省文史研究馆.2025-10-19
档案利用事例:档案助力走近艺芳女中 了解百年老校文脉传承.湖南省档案局.2025-10-20
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会见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会长:希望加强双台经济文化交流.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会见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会长:希望加强双台经济文化交流.202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