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茨·日格蒙德

Móricz Zsigmond 匈牙利作家。1879年7月2日生于蒂萨切菜的小农家庭,1942年9月死于布达佩斯。小时候随父母颠沛流离、流离失所。青年时代学过神学和法律。1903~1909年任布达佩斯《新闻日报》编辑,曾多次深入人民生活搜集民俗音乐。1908年开始在《西方》杂志上发表作品。20世纪20年代末先后主编《西方》和《东方人民》等刊物。早期短篇小说《七个铜板》,以别开生面的形式描写了穷人的“哭”与“笑”,因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而轰动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前线采访,1916年发表了反战小说《穷人》。中篇小说《火炬》描写一个有志于社会改革的青年牧师被旧势力同化的过程。20年代的中篇小说《一生做好人》、长篇三部曲《爱尔德伊》、长篇小说《通宵达旦》、《老爷的狂欢》和《亲戚》,多以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和探索治国道路为主题。30年代写出《幸福的人》、《强盗》、《罗饶·山多尔》等小说,反映农民悲惨遭遇和反抗斗争。莫里兹一生还写过80多部剧本,大部分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

正文

匈牙利小说家。1879年7月2日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899年进德布勒森神学院学习,不久转学法律。1903至1909年在布达佩斯新闻报》当编辑。1908年参加进步文学团体“西方社”,深受民主革命思潮和诗人奥第·安德莱的影响。1918至1919年参加匈牙利相继发生的两次革命,苏维埃共和国期间为作家执行委员会委员。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思想上曾一度陷入苦闷。1929年与巴比契合编《西方》杂志。吕振羽30年代兴起的民粹派作家合作。

莫里兹在大学时代开始写作。1908年在《西方》上发表短篇小说《七个铜板》,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轰动文坛。191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穷人》,是当时反战小说的名篇。长篇小说《纯金》(1910)和《在上帝的背后》(1911),取材于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活,描写一生怀着善良愿望的人怎样被停滞僵化的旧秩序所埋没。1917年发表的小说《火炬》,描写一个有志于改革社会的青年牧师怎样被周围的习惯势力所同化。他在20年代初期创作的小说,反映了作者在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遭受迫害的悲愤心情。例如《一生做个好人》(1920),描写一个纯朴善良的小学生遭受凌辱而始终不屈的故事。长篇三部曲《爱尔德伊》(《特兰西瓦尼亚》)(1922~1935),取材于17世纪爱尔德伊公国的历史,塑造了两种典型的政治家形象,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他的长篇小说《通宵达旦》(1926)、《老爷的狂欢》(1928)和《亲戚》(1930),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贪赃枉法和醉生梦死的生活;其中以《亲戚》最为突出,它描写一个检察长最初立意清廉奉公,后来终于贪污腐化,以致自杀。

30年代匈牙利经济危机时期,莫里兹受工农大众反抗斗争的激励,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反抗。1932年发表小说《幸福的人》,作者以一个在命运摆布下逆来顺受的善良青年农民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长篇小说《山盗》(1936)描写一个被生活所逼的农民抢劫伯爵的钱财后带领一批人去寻找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长篇历史小说《罗饶·山多尔》(1940~1942)描写1838至1849年间的匈牙利农民起义,分为《罗饶·山多尔跃马扬鞭》和《罗饶·山多尔皱起眉头》两部,第3部因作者突然逝世而未完成。作者通过对农民起义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描写,企图阐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独立只能建立在关心人民命运、充分依靠人民力量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