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英文名:Urat Middle County),是中国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下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北与蒙古国交界,东与包头市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 、五原县 、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全旗东西长203.8千米,南北宽148.9千米,总面积22868.11平方千米 。乌拉特中旗下辖6个镇、4个苏木,旗政府驻海流图镇。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常住人口为10.58万人,主要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等。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的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依次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地质构造分区属内蒙古西部单元区,是东西纬向构造的一部分。境内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等特点。乌拉特为蒙古一部落名称。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春秋战国时期,乌拉特中旗为匈奴牧地。秦属九原城及北假之地,阴山北仍为匈奴牧地。汉属五原县、朔方郡两郡各一地。三国至晋,为南匈奴牧地。隋唐属丰州。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赐牧乌拉特部于乌拉山、河套平原北阴山前后;孛儿只斤·忽必烈弟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后裔率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大草原西迁而来,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置,后隶属乌兰察布市。1981年,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市盟正式撤盟设市,乌拉特中旗改隶巴彦淖尔市。
乌拉特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是一个农牧结合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旗,境内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三种经济类型区,拥有常年开放的国家陆路口岸—288口岸,是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6.3:42.7。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比上年增长5.7%。乌拉特中旗是中国承东启西、连通蒙古国的重要通道,境内212省道与包兰铁路、110国道、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和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相连。
乌拉特中旗素有鸿雁文化之乡、蒙古文长篇小说之乡、戈壁奇石之乡、中国蒙古族民族之乡的美誉,是内蒙古自治区园林县城、自治区文明城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等荣誉。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自治区级12项、市级120项、旗级183项。乌拉特中旗主要景点有德岭山水库、温根塔拉草原、鬣羚海等。
名称由来
清代为乌拉特三公旗地。乌拉特为蒙古一部落名称。蒙古语意为“很多的能工巧匠”,乌拉特部落曾在呼伦贝尔市游牧,清天聪七年(1633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八世孙鄂木布、色棱、图巴等人,率乌拉特部到今乌拉特草原驻牧。顺治五年(1648年)封爵,设乌拉特三公旗。由色棱三子巴克巴海掌管中旗(中公旗),封辅国公,从此,此名一直沿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早在古老的几十万年、几万年前,乌拉特中旗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乌拉特中旗是匈奴发祥地。春秋战国为匈奴牧地,至赵武灵王筑长城于阴山山脉下,阴山南为赵九原地。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阴山南属九原郡临河县(治所今临河市北境内)辖区,阴山北部为匈奴游牧政权管辖地。西汉时,今旗境阴山南分属五原郡河目县和朔方郡临河县管辖;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外受降城设都尉(治所约在今旗新忽热苏木);阴山北部为匈奴游牧政权统辖地。东汉时,今旗境阴山南分属五原郡和朔方郡,阴山北属鲜卑草原游牧政权统辖地。
三国、晋朝时期,今旗境属拓跋鲜卑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九年(327年)时,今乌拉特中旗中南部属后赵(羯族石氏)朔方郡辖地,中北部属代(鲜卑拓跋姓)统治;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时,今旗境中南部属前秦(氐族苻氏)朔方郡辖地,中北部属代统辖区;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时,今旗全境属前秦五原郡地;后秦皇初二年(395年)时,今旗境中南部属后秦羌族朔方郡地,中北部属魏统辖区。夏龙昇三年(409年),今旗境中南部属夏(匈奴铁弗赫连氏)统辖地,中北部属北魏政权统治地。北朝时今旗境为北魏沃野镇镇戍地;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时,今旗境阴山山脉南属西魏沃野镇辖区;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时,今旗境阴山以南属北周(宇文姓)永丰镇辖地,阴山以北属突厥族游牧政权辖地。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朝初,今乌拉特中旗境属丰州;隋炀帝大业初改属五原郡,后为突厥地。唐初为丰州辖地。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应归附的铁勒诸部之请,置燕然都护府,治所在故单于台(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北岸40里),辖有今河套平原以北地区。有记载,回鹘“可敦城”曾建于今旗境西阴山北麓。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郡大总管张仁愿筑西受降城在今旗西南乌加河镇北。同时,安北都护府也设在此(至714年)。今旗北境为突厥地。唐开元、天宝,横塞军治在今旗境西阴山山脉北麓。五代十国时期,晋天祐五年(908年),今旗境东南部属晋天德军统辖,其余地区属辽朝政权辖地;唐清泰元年(934年)至后周,今旗地均属辽统治。辽天庆元年(1111年)时,今旗境海流图镇以东基本属倒塌岭节度使管辖地;以西为西夏黑山威福军司(治所兀剌海城,今乌加河镇境)管辖地。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置兀剌海路,治所兀剌海城(此时兀剌海城约在今海流图镇附近),隶属甘肃省行省。明朝初,今乌拉特中旗境阴山山脉以南属山西布政使东胜卫管辖地,阴山以北属蒙古统辖,以后全境为蒙古牧地。明崇祯六年、清皇太极七年(1633年),乌拉特部驻牧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编乌拉特部为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亦称西公、中公、东公旗)。今乌拉特中旗区域(包括原乌拉特中旗中东部和乌拉特后旗地区)。清代册封图巴为乌拉特中旗镇国公爵位,并授札萨克职,世袭掌理旗务;册封巴克巴海为乌拉特后旗辅国公,授札萨克职,世袭掌管乌拉特后旗旗务。两旗属乌兰察布市(今乌兰察布市)。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沿袭盟旗制。民国3年(1914年),今乌拉特中旗境随乌兰察布盟(今乌兰察布市)隶属绥远特别区。民国18年(1929年),改隶绥远省。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945年),今旗境名属伪“蒙疆政府”乌兰察布盟,实为敌我拉锯地区。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复归绥远省乌兰察布盟。民国37年(1948年),绥远省地政局制《绥远省全图》中,乌拉特中公旗区域是从乌拉特中旗贝子府往西、往西北,包括今乌拉特后旗境在内;乌拉特东公旗区域在乌拉特前旗东北。这与《绥远通志稿》所记乌拉特“中旗在狼山后,当前旗之西北”;乌拉特后旗“在阴山山脉后,当前旗之东北方”,大体一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9月19日,乌拉特中公旗和东公旗和平解放。1950年春,乌拉特东公旗人民政府成立,驻承囫囵。同年4月7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中公旗、东公旗分别恢复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7月18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成立,驻本巴台庙。两旗隶属乌兰察布市(今乌兰察布市),其中乌拉特中旗下设3个努图克、1个区,努图克和区下设30个嘎查、5个行政村。
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5月划归河套行政区,7月隶属巴彦淖尔市。1970年划出西部8个公社、2个牧场另置潮格旗(今乌拉特后旗),1981年9月更名为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域未变。旗府驻海流图。其中乌拉特中旗辖桑根达来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乌兰、川井、巴音杭盖、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温更、巴音哈太、新忽热、石哈河、图、郜北、永胜、德岭山、乌加河、宏丰、石兰计、红旗19个公社及海流图镇和巴音、巴音杭盖(呼格吉日图牧场)、杭盖戈壁(种畜改良场)、温更、巴音哈太(种畜改良场)5个合营牧场,东风良种场,同和太国营牧场。1982年,取消5个合营牧场建制,由公社级改为生产大队级。1984年,乌拉特中旗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在全旗改革农牧区“政社合一”体制,以原农牧区、镇人民公社的辖区为基础,分别建立苏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红旗公社更名为乌梁素太乡、永胜公社更名为双盛美乡、图公社更名为楚鲁图乡。
1986年1月,乌加河乡和温更苏木改设为镇。1995年,乌拉特中旗辖海流图、温更、乌加河3个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桑根达来镇、乌兰、新忽热9个苏木,楚鲁图、德岭山、郜北、宏丰、石哈河、石兰计、双盛美、乌梁素太8个乡;共有63个嘎查、57个行政村,278个自然村、9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4月,撤销郜北乡、双盛美乡、楚鲁图乡、石哈河乡,改建石哈河镇;撤销杭盖戈壁苏木,划归呼勒斯太苏木。全旗有宏丰、石兰计、乌梁素太3个乡,德岭山、海流图、石哈河、温更、乌加河5个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呼勒斯太、桑根达来、乌兰、新忽热8个苏木。2003年12月1日,巴彦淖尔市撤盟设市。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盟正式撤盟设市,乌拉特中旗改隶巴彦淖尔市。2011年,设立288口岸镇,恢复温更镇。全旗共设6个镇、4个苏木,1个种畜场、1个牧场;有嘎查、村(分场)93个,街道社区6个,矿区管委会1个,自然村278个。
地理特征
位置境域
乌拉特中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7°16'~ 109°42',北纬41°07'~41°28'。 北与蒙古国交界,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 、五原县 、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 ,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距巴彦淖尔市政府驻地临河区161千米,距包头市219千米,距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市391千米 。全旗东西长203.8千米,南北宽148.9千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总面积22868.11平方千米 。
气候
乌拉特中旗深居大陆,远离海洋,地处高原,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持续5个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气温
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气温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图为4.5℃,东部石哈河地区3℃,北部乌兰苏木3.7℃。南北气温相差3.8℃,东西气温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为38.7℃,平均气温为19.8-23.4℃,冬季极端最低-39.4℃。
降水
由于地形复杂,地域辽阔,各地区降水差异很大。乌拉特中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南部、东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
日照
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3098 ~3250 小 时 ,百分率为 71%~73% 。阴山山脉以南为3097.6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毫 73%;后山东省南部山旱区日照时数为 3130~3215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71%~72%;北部牧区3215~3250为丘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71%~73% 。各月日照变化以12月最少为207~216 小时,5 月份最多为311~330 小时。作物生长季节(4—9 月)光照时数达 1732~1809小时,占全年的55%~56%。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气候过程和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农作物生长季节(4-9月)太阳辐射量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海流图年辐射量合计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总辐射与中国各地比较,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大于其它地区,不论在全国、全区来讲,光能资源是很丰富的。
风
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较丰富,在国内仅次于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内蒙古自治区风能最佳区和佳区 。一年中平均≥8 米 / 秒的时数,北部为2382 小时,占全年的 27.2%,中部为 871 小时,占全年的 93% 。乌拉特中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米 / 秒,8 级)日数为 28~74 天,最多的年份为 60—129 天,最少 4~34 天,春季大风日数为 15~26 天,占全年的 35~53%。
地质
地质构造
乌拉特中旗地质构造分区属内蒙古西部单元区,是东西纬向构造的一部分。已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马尼图群;中元节古界的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矿区群、温都尔庙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下二迭统;中生界下中上侏罗统、下上白垩统。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统、全新统、缺失三迭系各统。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属两个一级构造单位,即以川井—桑根达来镇中生代拗陷南缘为界,其北为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其南为华北地台。因受各期构造运动影响,加之多次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波及,地质构造严重破坏,地层有些缺失,产生褶皱、折曲甚至倒转、破碎,导致各种有工业价值矿床的生成和赋存。
岩石特征
截至2022年,乌拉特中旗境内已知出露的岩石,就大类而言,有岩浆岩类(即火成岩)的花岗石、玄武岩、安山岩、伟晶岩、辉绿岩、辉长岩、杆栏岩、各种脉岩等;沉积岩类(水成岩)的泥岩、砂岩、大理石、砂砾岩、砾岩、泥灰岩、页岩等;变质岩类(包括火成岩、水成岩的变质者)的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次生石英岩、角岩等。
地形地貌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由阴山山脉山脉东西走向的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依次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变化,海拔为1020~1070米 。山前平原区,属河套平原平原,介于狼山山地与乌加河古河道之间,呈东西长120千米,南北宽2~ 10千米的狭长地带,由山前洪积扇和河套冲积平原组成,其南缘与黄河沉积平原相接,整个地势西高东低 ,纵向南北高 ,中间低 ,海拔1020~ 1048米。中部山地由二狼牙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组成, 东西走向 ,处于中国地台与蒙古地槽的分界线。山地分两部分,乌不浪口以西为中低山,一般海拔1609~1700米,最高峰1912.1米,山体南陡临河套平原 ,北坡较缓向高平原延展为丘陵及高平地 。乌不浪口以东属低山,一般海拔1400~1600米,该段有东西向平行两支山体,南支查斯太山,北支哈太山,两山间分布海流图盆地及大面积缓坡丘陵。北部丘陵高原区,海拔1150~1350 米,最高点索伦山海拔1393米,中低丘陵分布在中东南部查斯太山与哈太山之间,海拔1400~1600米。
水文水利
乌拉特中旗境内有黄河 、内陆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沟)57条 、湖泊6个、中小型水库10余座。主要的8条河流(沟)有:东乌拉盖尔河、狼山口沟(河)、乌兰补隆河、韩乌拉尔河、海流图河、金泉沟(河)、石哈河、莫楞河。
德岭山水库坝址位于海流图河与阿其河汇流2.3km处,是一座以防洪、灌溉、水产养殖为主的中型水库,水库最大集水面积1971平方千米,总库容7996万立方米,平均水深4-5米。依托水库库区,景区规划总面积2.3万亩,核心开发1.7万亩,其中水面面积6913亩。
土壤
乌拉特中旗土壤类型分为6个土类、17个亚类、51个土属、235个土种。阴山山脉以石砾土为主,北部高原区由东向西分布着栗钙土、棕钙土和灰棕荒漠土三个地类,河套平原为灌淤土,其次有盐碱土、风沙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乌拉特中旗耕地120609.18公顷。其中,水浇地106903.59公顷,占88.64%;旱地13705.59公顷,占11.36%。全旗耕地主要分布在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
园地129.56公顷。其中,果园129.56公顷,占100%;无其它类型园地。全旗园地主要分布在海流图镇。
林地315809.7公顷。其中,乔木林地3834.58公顷,占1.21%;灌木林地285707.14公顷,占90.47%;其他林地26267.98公顷,占8.32%。全旗林地主要分布在甘其毛都镇、巴音乌兰苏木。
草地1756456.67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1750116.81公顷,占99.64%;人工牧草地319.18公顷,占0.02%;其他草地6020.68公顷,占0.34%。全旗草地主要分布在在甘其毛都镇、巴音乌兰苏木、新忽热苏木、川井苏木、呼勒斯太苏木、温更镇、石哈河镇。
湿地3091.3公顷。其中,灌丛沼泽252.92公顷,占8.18%;沼泽草地1661.53公顷,占53.75%;内陆滩涂1176.85公顷,占38.07%。全旗湿地主要分布在牧羊海牧场。
城镇及工矿用地20223.17公顷。其中,建制镇2004.04公顷,占9.91%;村庄8924.04公顷,占44.13%;采矿用地9030.81公顷,占44.6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64.28公顷,占1.31%。
交通运输用地13235.7公顷。其中,铁路用地904.08公顷,占6.83%;公路用地3787.53公顷,占28.62%;农村道路8498.74公顷,占64.21%;机场用地45.35公顷,占0.3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8771.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717.72公顷,占8.18%;湖泊水面250.52公顷,占2.86%;水库水面1672.69公顷,占19.07%;坑塘水面631.16公顷,占7.20%;沟渠5412.26公顷,占61.70%;水工建筑用地86.85公顷,占0.99%。全旗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德岭山镇。
矿产资源
截至2023年10月,乌拉特中旗境内有矿种68种,煤炭资源储量约1.1亿吨以上、铁矿资源储量约14432万吨、黄金(金属量)约200吨以上、石油约3417万吨,锌(金属量)约8.92万吨、铅(金属量)约0.86万吨、钴(金属量)约688吨、镍(金属量)约1.1万吨、铬(金属量)约15万吨以上、锂(金属量)约3900吨、钽铌铁矿约2271公斤、绿柱石约17.49万公斤、冶金用石英岩约300万吨以上、菱镁矿约600 万吨、萤石矿约28万吨、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约4700万吨、磷矿约578万吨、明矾石约2吨、蛇纹岩约1.5亿吨、方解石晶体约455吨、白云母矿物量约500吨、石墨矿矿石量约161713.99万吨、石墨矿矿物量约8318.81万吨、灰岩约3.5亿吨、珍珠岩约3600万吨、沸石岩约1.5亿吨、膨润土约2734万吨、矿泉水日涌量近200吨。2023年12月,乌拉特中旗图古日格金矿的勘探人员在地质勘查中发现大型金矿,预测资源量达38吨,预估潜在价值约170亿元。
光能资源
乌拉特中旗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根据实地测光数据显示乌拉特中旗太阳能年总辐射值达6323.98兆焦/平方米,年均日照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71~73%。年平均利用小时数达1650小时,根据已投产光伏场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可达1700小时。这两项数据均大幅高于国家要求光伏电站年辐射总量不低于5000兆焦/平方米的最低标准。
风能资源
乌拉特中旗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风速的分布规律一般是冬春季大,夏秋季小,有效风速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无破坏性,盛行西风或西北风。根据乌拉特中旗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内的气象观测站观测全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m/s)日数为28~74天,最多的年份为60~129天,最少4~34 天,春季大风日数为15~26天,占全年的35~53%,风向较稳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根据实地测风资料分析,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9m/s,年有效风时为8370小时(3~25m/s),年均风功率密度为685.4W/m2;4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m/s,年有效风时为8244小时(3~25m/s),年均风功率密度为71.5W/m2;1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7.9m/s,年有效风时为7991小时(3~25m/s),年均风功率密度为392W/m2,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3000小时。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占全国有效风能资源总量的十二分之一,占内蒙古自治区有效风能资源的四分之一,是自治区风能最佳区域之一。风能资源可开发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理论可开发3000万千瓦以上风电项目。
水资源
截至2011年,乌拉特中旗地表水资源比较贫乏,全旗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58亿立方米,包括引黄水量2.2亿立方米。降水为河流唯一水来源,径流年际及年内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内陆河地区地表径流深在3毫米左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631.36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模数为1345.8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各苏木镇的生活及生产用水基本以地下水为水源,集中或分散开采,均无消毒设施。
林草资源
乌拉特中旗草地类型共6类11亚类32型。草地总面积3206.8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913.97万亩。其中温性典型草原类19.5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0.67%;温性荒漠草原类1844.2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63.29%;温性草原化荒漠类818.13万亩,占可利用草场28.07%;温性荒漠类155.7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5.34%;低地草甸类73.1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2.51%;沼泽类3.07万亩,占可利用草场0.12%。
截至2024年末,乌拉特中旗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3.75万亩。年末全旗森林面积315866.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2.6%。自然保护区面积40634.2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2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9天,优良率达90%。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乌拉特中旗植物资源丰富,有种子植物54科、155属、303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4种(叉枝桧柏、杜松、木麻黄、草麻黄);被子植物门52科、152属、299种,有颈卵器植物门1科(中国蕨科)、1属(粉背蕨属)、1种(银粉背蕨);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86种,主要有麻黄、山大黄、马齿苋、银柴胡、挨砻地堵、角茴香、蒙古扁桃、甘草、地丁草、远志、锁阳、莬丝子、知母、天仙子、地黄、车前、沙参、菌陈、薄公英、苍耳、薄草、秦艽、肉苁蓉、紫草等。
动物
乌拉特中旗野生动物有:蒙古野驴、岩羊、黄羊、团羊、青羊、狼、土豹子、狐属、红原鸡、石鸡、松鼠鸡、野鸭、地脯、苍鹭、喜鹊、乌鸦、老鹰、猫头鹰、黑耳鸢、灰鹤、天鹅、草兔、兔狲、欧洲狗獾、猞猁属、刺猬亚科、黄鼠、松鼠、蛇等。
自然灾害
乌拉特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干热风、霜冻、大风、沙尘暴、白毛风、白灾、寒潮、暴雨洪涝等。
2025年7月8日,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前达门沟上游突降暴雨,因暴雨引发山洪,加之前达门沟地属山区,坡度陡,瞬时水流冲击力大,7月9日0时10分左右,G335国道1066公里处前达门大桥桥梁西侧路基被洪水冲毁,致1人落水失联。事情发生后,乌拉特中旗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组织应急、消防、公安以及呼勒斯太苏木等相关部门赶赴现场展开救援。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巴彦淖尔市应急救援队、鄂尔多斯市蓝天救援队等市内外5支救援队伍及当地干部群众进行现场搜救,在行洪道及水面两侧和下游进行拉网式排查,累计投入500余人次,配合大型机械和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救援。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7月,乌拉特中旗辖6镇、4苏木,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年末,全旗户籍总人口140626人。按户口性质划分:城镇人口33978人,乡村人口106648人;按民族划分:汉族人口111299人,蒙古族人口28067人,回族人口792人,其他民族人口468人。年末常住人口为10.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2万人,乡村人口4.4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84%,较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男性人口5.62万人,女性人口4.9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04万人,出生率3.75‰;死亡人口0.11万人,死亡率10.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6‰。0-14岁人口0.85万人,15-64岁人口7.9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79万人。
民族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按民族划分:汉族人口111299人,蒙古族人口28067人,回族人口792人,其他民族人口468人。全旗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土家族等组成。
方言
乌拉特中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汉语方言仍以晋语为主,其中第一类是晋语大包片,是指大同市至包头市这一片,包括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市等地,这是内蒙古当地应用地域较广的晋语语种。
经济
综述
乌拉特中旗是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主产区之一,是一个农牧结合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旗,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6.2亿元,比上年增长4%;第三产业增加值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1:36.3:42.7。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8%、20%和62.2%。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36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185元,比上年增长6.2%。全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40元,比上年增长3.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814元,比上年增长3.2%;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53元,比上年增长4.2%。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28.3%。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3.5%,农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27.2%。
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6.2%。在库项目共163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4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1个,500-5000万元项目82个。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6.2%,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0.6%,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3.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6.6%,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下降35.9%,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100.4%,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137.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投资项目增长87.5%,地方投资项目增长112.2%。
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税收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及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八项支出共计23.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0.3%。
第一产业
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55.7亿元,现价增速10.2%。农作物播种面积168.2万亩,比上年增长6.8%。粮食播种面积107.5万亩,比上年增长6.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0.7万亩,比上年增长6.5%。其中,油料面积46.9万亩,比上年增长1.5%。粮食总产量8.5亿斤,比上年增长14.1%。油料总产量1.6亿斤,比上年下降4.6%。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5.89万千瓦。
第二产业
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下降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4.8%。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4.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4.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6.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4.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下降4.8%。
2024年,乌拉特中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3.7亿元,比上年下降1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8%。主要产品产量,洗精煤747万吨,比上年下降8.3%;焦炭105.1万吨,比上年增长1.9%;黄金3772千克,比上年下降10.5%;发电量99.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5.1%。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全旗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7家。
第三产业
2024年,乌拉特中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全部零售总额的20%。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餐饮业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年末全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95.8亿元,比上年增长8.4%。年末全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86.6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住户贷款达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贷款43.3亿元,比上年增长7%。2024年,乌拉特中旗共有A级景区6个、星级接待户10个。全旗累计接待游客7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4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有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在校(园)学生8130人,其中学前教育1806人,小学生4038人,中学生2286人。教职工1307人,其中:专任教师948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卫生事业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40个,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所、村卫生室68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5所、门诊部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编制床位数57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5.08张。卫生技术人员87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71人、药师(士)25人、注册护士383人。
科学技术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累计成功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个、成功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心企业库7家;高标准建成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获批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个、自治区级马保种场1家;获批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个、市级博士科研工作站1个、市级科技小院1个;建设科技示范基地7个、看禾选种综合平台1个。组织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1个、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3个。
文化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5.67万册。
体育
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72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人,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30人。室内外体育场馆905个。
社会保障
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87人,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526人。养老机构5个,养老机构床位数722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3个,养老机构床位数432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283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92326人。全旗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105462人,其中参加企业机关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52787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52675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4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1%以内,农牧民转移就业1107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500人。
交通
乌拉特中旗地处沿黄经济带、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呼包银榆经济区,是国家承东启西、连通蒙古国的重要通道。境内212省道与包兰铁路、110国道、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和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相连,东连呼包鄂城市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西至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等“一带一路”黄金区;288口岸至临河口岸公路(G242)与已建成通车的京新高速、京藏高速共同构建形成乌拉特中旗“八横五纵”干线公路网,形成东出口——至包头、呼和浩特市、北京;南出口——至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兰州市;西出口——至甘肃、新疆;北出口——至蒙古国的交通辐射网络。甘泉铁路向北延伸,以国家一级陆路口岸甘其毛都口岸为连接点实现对蒙贸易;甘泉铁路向南延伸与包兰铁路连接,包银高速铁路将于2021年通车;即将建设的巴沙铁路(巴格毛都口岸—沙巴根乌苏),与原有临策铁路、包兰铁路、甘泉铁路连接。乌拉特中旗机场与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包头航班直达北京、西安市、银川、天津市、呼和浩特等枢纽城市。
乌拉特中旗通用航空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民航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10个通勤通用机场项目之一,是国家拓展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通用机场位于温更镇呼日木图嘎查,距离海流图镇直线距离17.2公里,距离中蒙边境区110公里,于2014年8月份正式开工。通用机场项目按一类通用机场标准建设,项目总投资8990万元,飞行区等级2B,新建一条长1200米、宽30米的跑道,一条长179.25米、宽10.5米的垂直联络道,一个长96米、宽72米的站坪。
人文
饮食
手扒羊肉
手扒羊肉是蒙古族经典菜系之一。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含量少,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
“金樽哈达”酒
金樽哈达是依托河套酒业在白酒固态发酵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现代化的质量检测系统全程监控。具有“窖香幽雅、绵甜醇厚、谐调甘爽、味净香长”的风格。“金樽哈达”商标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商标,该商标是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乌拉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并拥有使用权。“金樽哈达”标识被内蒙古品牌管理高峰论坛组委会授予“内蒙古白酒行业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品牌”。
民俗
数百年来,当地牧民始终敬仰、供奉着本家族或部落传承的敖包。草原上每年都要举行多层面的敖包社祭活动。“格根查干敖包”,原本属于本土牧民祭祀的古老部落扎萨克敖包,曾经由博教(萨满教)大师开光,后来的佛教高僧对这座敖包又融入了符咒,实属拥有“灵性”的正宗敖包。旅游中心为了充分展示远古敖包文化的魅力,按照元朝时期形成的敖包规则予以拓展,即以故有的敖包为核心,由12座统一的小敖包,分布于规则的圆周线上,簇拥着主体敖包。蒙古族历来崇尚数字的“13”,认为这个数字既是成功的起点,又是万事大吉的象征。这种由“13”组合而成的敖包寓意深刻,“10”是一个整数,有整合之意,“3”是一个全数,即代表着天、地、人的统一体,象征着完美无缺的苍天之力。每年阴历五月十三,是这座敖包传承已久的大型祭日,整个祭祀仪式依然按照传统礼仪进行。头一天,要对敖包进行全面装饰,将象征敖包魂魄的苏鲁锭的古格力(蒙古语马鬃)、敖包顶上的鲜树枝、五彩拉链等装饰全部更新。祭日这天,世代祭祀这座敖包的牧民穿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把从家带来煮熟的全羊和奶制食品摆在祭祀台上,然后每家的户主焚香举灯,并在彩色拉链上拴上憧憬美好吉祥的哈达,意味着向敖包神灵报道。
民歌
草原歌曲以声音宏大、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代表作《天堂》《蒙古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鸿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年末,乌拉特中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自治区级12项、市级120项、旗级183项。区级传承人15人,市级传承人80人,旗级传承人285人。
乌拉特铜银器技艺是以铜、银等贵金属为原材料,采用手工操作方法,制作生产生活器具或用品,其制品分为饰品类和生活用品类,如乌拉特妇女头饰、手镯、蒙古刀、银饰、酒具、马具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2010年,《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乌拉特中旗被评为“自治区级传统手工艺艺术之乡(铜银器制作技艺)”。2021年,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10月,乌拉特中旗共有国家AAA级景区2处(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德岭山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AA级景区3处(博物馆、海流图生态公园、风蚀冰臼世界地质公园),自治区星级接待户6家(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牧人之家、驼铃驿站、巴音宝勒格度假村、和睦日、乌达牧塔拉),二星级宾馆5家(国赫宾馆、乾都宾馆、蒙之旅酒店、佳程大酒店、昊泽酒店),有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德岭山水库、狼山水库)、2个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海流图镇、温更镇)、2个自治区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德岭山镇乌镇村和温更镇希日朝鲁嘠查)。旗内开通了“印象边城”“风光草原”“茶道怀古”“黄河古道”“边塞古城”5条精品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4条。
阿其山叉枝圆柏生态旅游区
阿其山叉枝桧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中部,分布在巴音哈太、乌兰苏木境内,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达14787.5公顷。距乌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30公里。叉枝圆柏,俗称“爬柏”,属我国珍稀树种之一,由于此树姿身独特,匍匐于地面生长故而得名。这种柏树多生长于山坡上和沟壑中,爬行生长,常年葱绿。把这种柏树的枝叶点燃气味特别芳香,可做制香的原料。叉枝圆柏属长绿灌木,四季常青,游人至此,很远处即可闻到柏树的清香。
德岭山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
德岭山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地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大草原,这里是《鸿雁》的故乡,是匈奴帝国的发祥地。景区占地面积62.29亩,核心景区德岭山水库划分为水库大坝、水上娱乐区、垂钓区、水产养殖区、餐饮住宿区、海滩烧烤区、自驾车营地、草原男儿三艺区、敖包祭祀区等。景区周围有秦汉长城、匈奴古城、塞上奇石林、同和太草原、风蚀冰臼世界地质公园、呼仁敖包岩画、旅蒙商道、蒙地汉租水利工程遗迹等。2014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乌拉特中旗风蚀冰臼地质公园
风蚀冰臼地质公园是国家AA级景区。景区位于乌不浪口北部的阴山与乌拉特草原交界处,占地18万平方米,以“奇、巧、怪、灵”为特色,是一处国家级兼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的新型地质旅游风景区。地质公园属花岗岩石林,形成于华力西晚期。岩石由侵入岩中的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岩体经长期风化和剥蚀作用而形成了天峻石林奇观。世界地质公园石林是一种介于花岗石石林与石蛋地貌之间的过渡型低石林。
牧羊海
牧羊海位于乌拉特中旗牧羊海牧场,是由废黄河变迁形成的一块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牧羊海地形平缓,坡度小,地貌简单,平均平均海拔1022.2米,总占地面积4000公顷。由大汉海子、刘铁海子、王坝海子、南北壕片、牧业队片、四连片及周边部分区域组成,是中国西部五省区及世界同一经纬度唯一的一块湿地,也是中旗境内唯一的一块淡水湖。
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
温根塔拉草原旅游区坐落在乌拉特大草原上,是巴彦淖尔市较大的蒙古包群,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点,功能齐全、设备先进。 “温根”在蒙古语里意为纯洁的无污染的处女地,“塔拉”是平坦的大草原,合起来意为纯洁的大草原。总体规划100顶蒙古包,截至2024年9月,已建成47顶蒙古包。
甘其毛都口岸
甘其毛都口岸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境内中蒙边境线703号界标附近,与蒙古国南戈壁省汉博格德县嘎顺苏海图口岸隔界相望,边境线长184.4公里。甘其毛都为蒙语,汉语译为“一棵树”。早在清朝末期,中蒙两国就有贸易往来。清顺治,距德岭山镇西1.5公里处就有一个比较大的集镇(乌镇),当时就有商号60多家,其中大字号有18家,这些商铺主要是以收购河套东部的原粮(现五原、前旗)加工成白面、米烧酒等,供应博克多汗国的口粮。每年阴历二月,商号派遣驼队深入草原订购货物,到阴历八月间在红旗店附近设站等待蒙古商旅。
该口岸1992年正式辟为国家一类季节性双边口岸,2004年5月蒙古国原煤正式通关,2009年9月实现正式常年开放,年客运能力10万人。口岸开通24年以来,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7145万吨,实现贸易总额794亿元,其中进口原煤6752万吨,进口铜资源175万吨。为国家创关税、所得税等近131亿元。特别是2011年至2014年,口岸连续四年进出口贸易量和原煤进口量均突破1000万吨,成为自治区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和仅次于满洲里市的综合口岸。甘其毛都是巴彦淖尔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对蒙开放贸易通道和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中国“脊背”上的国际边贸城。